碰上酷吏那就只能怨命不好了。碰上個好皇帝,最多也就是去職罷了。成本不高,風險也不算大。所以這項業務,也就延續到了現在。成了個心知肚明的潛規則了。
劉備一時半會也沒騰出手來搞審計工作。官官相護在這個年代也並不是說著玩的。天下還沒一統,四海還在分裂。他也無意在內部大搞整風運動。水至清則無魚。這個道理他還是清楚的。所以暫時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畢竟這裡面情況實在是複雜,一時半會他也無從下手。真要派人搞審計,他的地盤只怕就要立馬大亂。
至於田地,現在倒還算好,雖然地方上的地主們依舊不會停止兼併土地。但因為戰亂的原因,地主們死掉了一大批。所以很多無主的土地,被劉備收回官有,然後按照軍功,分賞給了麾下的將士們。等於是利益再分配,又重新造就出了一批新的地主來。當然,現在他劉備,才是這北方最大的地主。
他的土地,免費分給了許多百姓耕種,也不收租金,只是讓他們按三十稅一的規矩,上繳皇糧就好。另外,這些土地的地契,仍然在他手裡。這些田地,是嚴禁買賣的。
劉備分地,給北方的穩定,帶來了極大的正面效果,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只有擁有大量的自耕農,這社會,才算穩定。不然全都是地主、佃戶、奴僕了,還要他做什麼?
另外官府組織開荒的,也零零散散,大部分都分了下去,以此來吸引逃到深山中的流民隱戶……
想著想著,劉備就覺得有些頭痛,事情實在是太多了。雖然麾下人材濟濟,各方面的人手都有,但諸多事務堆積起來,要他做決定,他還是覺得忙不過來。
雖然這些年也在一步一步的慢慢成長,但比起處理政務來,他還是覺得,帶著軍隊外出打仗最簡單。
只是,隨著他的地位漸高,再欲提兵征戰,已經是不太可能了。許多人的未來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現在只要他提出說要親征,只怕立時就會收到無數的反對聲音。
除了政務,家裡的事情,也讓他頭痛,幾個孩子都在漸漸長大,也開始懂事了。每天問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不說,老大還老愛帶著幾個小的,往書院跑。當然,往書院跑也沒啥,可天天去格物院,這算怎麼回事?
雖然劉備並不覺得自己的兒子裡面出個大匠有什麼不好的地方,但別的人不允許啊。尤其是裡面還有中山王世子殿下,這在儒生看來,就更不妥了。
世子可以對格物感興趣,但這個年紀,是不是應該多學些儒家知識,打好基礎,不要玩物喪志?
告狀的人那是一波接一波。偏偏又都打著我為世子殿下好的旗號,讓劉備也只能乾瞪眼。當然,回到後院,教訓自己家孩子,也是可以的,但孩子現在也學乖了,只要把嘴巴一扁,孩子奶奶就出來了。
劉夫人才不管劉備是什麼中山王啊,什麼大將軍啊。她只知道,孫子最重要。當然,教訓得厲害了,還有一樁不好的地方就是,晚上劉備睡哪啊。打了孩子,孩子他娘也不高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