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張騫出使大夏時,見蜀布、邛竹仗時,不由大驚,心想這是我中國之物,怎的到了此處。於是就問其因。大夏人說這是從身毒國(古印度)來的。詳細瞭解之後才知道,大夏慕中國繁華,又因匈奴阻塞其道,於是輾轉從身毒國通蜀郡,互通貿易。
張騫回長安後,上報天子。天子遂使人至西南,詣身毒國。到了滇地。滇王留下漢使,問道:“漢孰與我大?”到了夜郎國時,夜郎王也有此問。這就是成語夜郎自大的來由。
後世也有研究資料證明,從川滇到東南亞,早在西元前就有遷移通道存在。最早中國史書中記載的驃人、靡莫、諶離,其實都是漢藏語系人的一支,而漢藏語系人又有一支源自中國西北的氐羌族系。
這些人盤踞益州西南和東南亞中北部,各立一國,互相征伐,亂作一團。益州的豪族也參與其中,出資販賣僰僮、旄牛、象牙、馬匹等等。巴蜀之地為何殷富,這也是原因之一。
曹操進了益州,勢力不斷向南擴張的時候,自然也發現了這一片新大陸。這等蠻夷之地,按曹操以前的性子,那是看都懶得看一眼的。但現在卻不同了。
劉備越發強盛,遲早會攻進蜀地,到時候負隅頑抗,除了戰死就是投降。但這兩樣,曹操都不想選。
他覺得命運對他何其不公。他自認能力、手腕不輸劉備,但就是因為種種巧合,卻讓劉備迅速崛起,從而一發不可收拾。曹操覺得,要是兩人在同一水平線上,兩人相爭,指不定誰勝誰負呢。
這口氣咽不下去,曹操怎麼可能想死,至於投降劉備,那更不用想了。寧可死都不會投降的。既然這樣,那就只能做好打算,找好下一處落腳之地,看看有生之年,能不能還有翻盤的機會了。
實在不行,那就在外面另立一國,也總比降了劉備要好得多吧。
郭嘉把西南邊的情況一說,曹操心中就大致有數了。於是便道:“奉孝,我欲南征。汝意如何?”
曹操從來就不是束手待斃的人。他才不會等到劉備打進益州的時候才想著要撤離。現在他就打算做好準備。將來蜀道能擋住劉備就擋,擋不住就離開這裡。另尋一處好生髮展,將來發育好了再行北伐,與劉備周旋。
郭嘉聽了一愣,隨後便道:“自當誓死追隨主公。”
郭嘉離開之後,曹操看著郭嘉的背影,心中卻是一團亂麻。要離開中國之地,去往蠻荒,別說郭嘉了,就是他曹操,也是思來想去,難以下定決心。在益州,好歹還是在中國,出了益州,那就真正是化外之地了。背井離鄉,拋棄故土、祖先墳墓與宗祠,這實在是難以讓人做到。
要是郭嘉猶豫不決,曹操覺得這才正常。可郭嘉二話不說就應允下來,讓曹操心中不得不起疑心。
要知道曹操的性格本來就是多疑的。不過他心機沉重,就是有什麼想法,也不會表露出來。
南征的決議很快就透過了。畢竟向南用兵,可以掠奪大量的奴隸、土地和其他財富。用來彌補益州因為戰爭而急劇流失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