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昆彌銳利的眼光就像刀子一般掃了過來,嗯了一聲。商人就不敢吭聲了。還是算了吧,待在這裡或許還能保命,但若自己一意想著要離開,惹惱了這烏孫王,立馬就要去見閻王了。
大昆彌沒有坐以待斃,馬上派了信使去闐池(伊塞克湖)通知小昆彌,要打仗了。而且敵人還很強大。他當然要把小昆彌給弄過來,大家一起抱團。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可以同年同月同日死啊。
小昆彌接見了信使,聽到這個訊息,亦不由大驚。漢人又要對我們下手了嗎?想起當初被麴義、段煨吊打,小昆彌心中就是一寒,連忙通知部下備戰,然後自己在親衛部落的拱衛下,向赤谷城而去。
烏孫兩王在城外相見,小昆彌就怒道:“聽聞漢家與諸國齊舉兵來?漢人為何如此?我族亦為漢家之戚!”
大昆彌就嘆道:“豈有漢家之戚而攻漢家之蕃屬之理?多年前西域長史陷沒,你我不聞不問,後又欺凌大宛。漢軍來,又憑武力,與之戰。漢軍豈會饒過你我?”
想起當年康居人迎接匈奴郅支單于到了極西之地,都被漢軍大將陳湯、甘延壽帶人不遠萬里而來給滅了。大昆彌不禁就有些後悔了。不應該把漢人得罪得狠了。
可他也沒辦法,這西域,漢人不在,自然是誰的拳頭大聽誰的。匈奴人不行了,漢人退回去了。自然就得聽烏孫、康居這些大國的。這千百年來,不是一直都是如此嗎?強者為王,弱者為羊。他不動手,他下面的相大祿,左右大將都會逼著他動手。
不過到這會,說什麼也晚了。烏孫王也不可能聽到漢人來就認慫。要真這樣,他也沒法統領如此多的部族。
於是大昆彌便道:“你我宜速動員部族,開始戰爭準備。然後再派遣騎兵到康居人那裡去送信,邀康居人來援助。”
康居的勢力,又比烏孫要強。烏孫在經過分裂內鬥後,逐漸衰落,而康居卻是人口過百萬的大國。有了康居人的幫忙,想來漢人也拿自己沒辦法吧?
前次雖然打敗了,但部眾大多數都逃了出來,也沒損失多少人馬。這次自己與康居人有了充分準備,然後在赤谷城嚴陣以待,還怕了漢人不成?
一念至此,大昆彌心中,忽然莫名又多了幾分自信。
從塔里木盆地進入烏孫、康居境內,有兩條道路。一是南道,走疏勒(喀什),過鳥飛谷,入大宛,然後從大宛進入烏孫境內。這條路,是當年貳師將軍李廣利打大宛的行軍路線,貳師城就在鳥飛谷前方。
還有一條道,就是北道,走溫宿翻過山口,然後進入烏孫。南道遠,勝在安全。北道快,但一翻過山口,就要面對赤谷城。風險比較高,因為誰也不能保證烏孫人會不會在天山對面的山口伏下重兵。
不過,在段煨、麴義心裡,走哪條道,已經有了計較。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