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劉備的計劃。原本計劃著在平定兗州之後,便再接再厲,繼續南下,攻打豫州。現在兗州大疫,青州震動。因為軍事管制,控制各州要道,所以謠言四起。上朝的時候,甚至天子也表示了關注。
按照慣例,太傅楊彪上表請辭。自古以為,天下不寧,有大災大疫,便會認為是天子失德。天子失德,總不好讓天子下罪己詔。於是輔佐天子施政天下的三公九卿就成了最大的背鍋俠。
史書上記載的因為各地災害事件而去位的高官們,不計其數。劉備秉政天下,不可能會辭職,天子也不會答應。那麼另外一個百官之首的太傅楊彪,就成了最好的人選。
楊彪上表請辭,被劉備給勸住了。
中國是典型的季風國度,這天下的災害簡直是多如牛毛,數不勝數。一次災害就要去一大臣的話,這天下豈不是要亂了套。漢靈帝在位期間天下亂成一團,與漢靈帝本人亂來有關係,與大臣頻繁的更替,也有關係。
人亡政息,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古代一樣也流行這樣的套路。宰輔之臣連續去位,朝廷混亂不說,地方也是不知所措。所以在後來,輔政大臣在父母去世時,皇帝甚至要下詔書奪情,不許大臣辭職在家居喪。這也是一種避免政治陷入混亂的措施。
劉備進言天子道:“天災人禍,聖王在世,亦在所難免。大禹治水,便是此例。過不在陛下,亦不可因此而責備大臣。太傅德高望重,為朝廷樑柱,豈可輕易去位?”
劉備說的是真心話,朝堂之上,他還需要楊彪這樣的老臣幫他穩住局面。就算暴虐如董卓,也搞不了一言堂,何況是他?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實在不想楊彪就這樣撂下攤子跑了。以楊彪的年齡,他這一辭官,再想請他出來,只怕就是難了。
而除了楊彪,朝堂之上,卻再無人能代替他的地位。盧植已經隱退,朱儁等人也已經離世多年了。所以留住楊彪,是劉備的必然選擇。
天子聽了,有點為難。他也不想楊彪去職。可是他更怕瘟神啊。而且這是自古以來的慣例好不好。
這會天下發疫病,因為這會還沒有人能搞清楚疫病的原因。人類又還處在原始崇拜的階段。所以覺得這瘟疫,是地上的人幹了什麼壞事,惹了上天震怒,而派了瘟神來懲罰人間。所以瘟疫爆發期間,也是各路邪教活躍的時間。民間自發組織拜瘟神,拜天帝等活動,層出不窮。就是到了後世,這種活動也是屢有發生,屢禁不絕。
劉備見天子糾結,便主動為天子排憂解難:“若陛下恐天帝為難,其實不然。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高高在上的天帝,又如何會關注人世間的小事?臣願捐一年俸祿,以建祭壇,陛下可祭拜上天。通稟此事。天帝知曉,必不為難。”
為難不為難,還不是皇帝自己說了算。除了他自己,滿天下誰還敢說自己是天帝的代表?不想活了不成。劉備如此說,也是好讓天子求個心安罷了。
聽到劉備這樣一說,天子果然便放下心來。劉玄德都不怕,自己怕什麼。就這麼辦吧。準備祭天,通稟天帝。讓他不要與他下界的子民們計較。
有了劉備帶頭,自楊彪以下,百官紛紛解囊。劉備也樂見如此。現在的朝廷用度,都是他在支撐。天子花費,全壓在他身上。有百官出錢,何樂而不為?百官也樂得如此。今天劉備開了此例,以後就算是沒了楊彪,再有此事,皇帝也不能因此而罷三公了。大家的位置,就可以穩穩當當的坐下去了。天子也樂,這麼一大筆錢,除了設壇的,剩下的便可以堂而皇之的納入內府了。劉備在這一點上,還是很大方的。以前在長安,天子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給后妃們打賞、買脂粉都難。現在可不一樣了。有了錢,天子在宮中,腰桿也能硬三分。
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青州在設壇,兗州在防疫,北方諸州,也收到了劉備的命令。令各地官府,進行衛生防疫大檢查。將之前的衛生防疫條例,借兗州大疫之機,全面推行落實下去。有執行不力的,就地免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