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劉備在給兗州諸臣寫信後,見無甚效果。便又生一計。讓宗正劉表,代表朝廷,給東平、濟北、任城三地的諸侯王寫信。讓他們在封地配合王師,撥亂反正。
自孝景皇帝之時七王之亂後,地方的諸侯王們就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地方官員的任命權、封國的治理權、財權等等全部被收歸中央。雖然也偶爾有那麼一些諸侯王不太安順,總想著要搞事情,但大多數的諸侯王們,卻是從此老老實實的自娛於王宮之內,不再幹政臨民,以保世系福祚全安。
當然,雖然各位諸侯王們不再幹興政事,但做為劉漢的宗室,他們在地方上,還是擁有著巨大的號召力。像黃巾之亂時,就有陳王等諸侯王聚集百姓,統領兵馬,以保郡縣。
歷史上的東平王與任城王,在曹魏代漢的時候,被去王職,降為列侯。而濟北王劉政最慘,因無子嗣,幾年後,他薨逝後,濟北國被廢除。
沒什麼實權的諸侯王們,對霸佔地盤的諸侯們那是一點辦法也沒有。沒兵沒將的,在這亂世能保住王宮安危,那已經是很不錯了。黃巾賊軍縱橫為禍時,不知有多少宗室遭了賊軍的毒手。
天下的諸侯王們,對劉備其實很有好感。不為別的,最起碼劉備是在續漢統,扶漢室。大漢真的氣數盡了,他們這些人就將會成為前朝宗室,而被清選。就算能保得住性命,作為貴族的特權,也會沒了。劉備保住了大漢王朝的江山,那麼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們,又可以繼續富貴下去。
所以在接到劉表的信後,東平王劉凱,任城王劉佗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誰是自己人,誰是外臣,他們心裡面再清楚不過了。
很快,曹仁接報,壽張等地出現叛亂,既而,夏侯惇那裡,又鬧出了糧草被燒的事件。壽張乃章縣後方,這裡出現問題,非同小可。
曹仁知曉後,不敢怠慢,於是派了副將率了五千精兵,出去平叛。
副將領了曹仁之令,遂率部往壽張而行。早已得到訊息的張飛,於是傳馬超運動到壽張附近,尋機殲滅這支曹軍。
遊弋在濟陰、東平兩地之間的馬超得信,便引軍至壽張,與此地義軍相合,而後在嚮導的率領下,潛伏於壽張城外。
曹軍副將率部匆匆過了無鹽,繼續向壽張行進,看看再有數十里,便至壽張地界了。轉過官道,忽然便見漢軍自道旁殺將出來。
副將大驚,心知中伏,不敢與馬超戰,遂便引軍返身走。軍司馬又匆匆來報:“將軍,身後亦有敵軍。如何是好?”
如何是好?副將看了軍司馬一眼,舉槍高呼道:“隨我來,殺出去!”
馬超前後把官道給堵住,然後以騎兵衝陣,大破曹軍。曹軍甫一接觸,便覺抵擋不住,因主將一心想退,所以人皆爭逃,無心敢戰。這一場戰,只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事後計點,斬首八百,捕俘三千餘。
馬超大喜,遂還師,屯於壽張。
壽張令迎了馬超進來,又供給糧草。待馬超歇息過後,便問道:“將軍可有意屯壽張乎?”壽張令乃東平王七彎八拐的親戚,這次聽了東平王的慫恿,腦袋一熱便幹了這件大事。沒多久就後悔了。生怕曹軍會打過來要了自己的小命。只是事已做成,無路可退,只好硬撐。
現在曹軍果來,而漢軍卻一戰而退曹軍。頓時壽張令心中又是激動萬分。看來自己這個選擇沒錯啊。
當然,要是把這員大將留下來就好了。壽張也有個保障。到時就算打了敗仗,曹軍進來了,自己也可以說是被迫的。
馬超自然不知道壽張令心中的胡思亂想,見壽張令發問,便道:“若無軍令來,我當暫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