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清醒過來之後,在那麼一瞬間,想了很多事情。關於他,關於劉備,關於大漢的未來。
劉虞心中很清楚,天子到了青州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他宦海浮沉數十載,什麼事情沒有經歷過。天子與長安朝廷遠離權利已久,青、徐二州雖然名義上還打著大漢帝國的旗幟,事實上卻只聽劉備的號令。劉備與他劉虞、袁紹等人都一樣毫無區別,都是割據天下的諸侯。唯一例外的,只是他劉虞和劉備是漢室宗親罷了。
朝廷到了安全的地方,必定要抓權。劉備會願意嗎?他會甘心交出他艱苦奮鬥、捨命搏殺而得來的基業嗎?就算他願意,他麾下的那些驕兵悍將們,願意嗎?
就算劉備交出權力,到時朝廷與青州兩套不同的班底,兩套完全不同的施政理念,這其中會發生何等激烈的碰撞,劉虞閉著眼睛隨便一想便會知道。
誰是真正的對百姓好,誰是真正的對大漢帝國有利,誰才能夠真正的鞏固劉氏的統治?
權歸朝廷,劉備生前,或許還能夠輔政,得以推行他的政治理念。劉備身後呢?天子柔弱,非是強主,他能壓得住經歷過戰火淬鍊的那些人嗎?他能夠應付得了那些權臣嗎?
與其如此,還不如讓劉備來推翻這一切陳規,打破這一切陋習。再造一個新的天下。劉備也姓劉,他身上也流淌著太祖高皇帝的血液。有何不可?
世祖光武皇帝能夠中興大漢,以劉備之能,恐怕也不是什麼難事。他已有青、徐二州,又接連打敗袁紹。只要自己身故之後,再將幽州相托,統一北方,數年可期也。誰也不知道劉虞此時心中已經轉過了無數個念頭。
而這些念頭,在以前的劉虞看來,都是大逆不道、不可思議的。如今,即將放下一切準備迎接死亡的劉虞,終於看得透徹。於是,劉虞看向劉備的目光,顯得無限柔和起來。劉虞開口道:“玄德,吾為官數十載,能力有限,有得有失。諸事不必多說,自有後人評說。吾獨有一二事,牽掛於懷。若不吐出,死難瞑目。”
劉備知道,劉虞準備託以後事了,於是便肅然道:“還請太傅示下。”
劉虞便開口道:“吾有一子劉和,昔年隨侍天子駕前往奔長安。後來受命出使,卻羈留於荊州。吾死之後,還請玄德知會荊州劉景升,望他看在同為宗室的份上,放還吾子。”
劉和受命出使,被劉表給扣了下來,一扣就是數年。數年過去,劉和早就把訊息傳遞到了幽州。只不過幽州戰事頻起,劉表也沒虐待劉和,於是劉虞便也沒有召還劉和回來。如今劉虞將死,劉表自然不能再阻劉和,此乃人倫大道,劉表海內名士,怎會阻礙?劉虞明知劉和會回來還如此說,那就是表明,劉和以後就交給你劉玄德了。不然幹嘛要你劉備去知會劉表,豈不是多此一舉?
劉備點頭應下。劉和早年出仕,隨駕左右為侍中,後來被董卓所挾一道隨天子百官西遷,又受命潛出關中,欲聯絡關東諸侯迎駕。雖然未見過其人,但觀其種種所為,卻是一個有勇氣,敢於任事之人。這樣的人,劉備那是多多益善,歡迎至極。
劉虞見劉備點頭,心中歡喜。他再位高權重,也是一個父親。臨死之前,也免不了兒女情長。獨子不在身邊,心中有許多話不能對劉和說,但能夠安排好劉和的將來,心中便也少了牽掛。劉備的人品信用,世人所知。有劉備的應允,劉和將來就算不能封侯拜將,也可富貴平安的度過一生了。
劉虞長吁一口氣,又對劉備道:“玄德,不知你對天下形勢,有何看法?”
劉備被劉虞問得一愣,遲疑半晌,卻不知道如何應答。難道他要對劉虞說以後我會掃平諸侯,再興大漢?
劉虞見劉備遲遲不答,便知其心意,心中暗歎,果然如此。他對劉備有此野心毫不意外。他是讀書人,自然明白一個道理。就是這天下,終歸還是實力強大的人說了算。董卓強橫,所以他敢行廢立;袁紹強大,所以他也能行廢立;到了袁術這,乾脆就自己僭號稱帝了。劉備總歸是姓劉,比起那些異姓諸侯來,劉虞更加樂意劉備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