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縣尊劉備要走,臨別之時,萬民相送出城十餘里。劉備勸了又勸,百姓這才垂淚迴轉。在馬車上的劉母見了,不禁欣慰,喚過劉備道:“我兒,看到沒,此乃人心之向背,日後為官,仍須謹記今日此刻,善待你治下的子民,他們才會擁護你。切記切記。”
劉備躬身受命。然後命令出發。他既然要入京,老母和妻子自然只能先回樓桑故里。有親族的照應,想來珻兒也應該無事。到了來年,他做了爹了,再接一家三口入京不遲。想到馬上就要當爹了,劉備便不由自主的激動起來。前世今生,這是第一次啊。小寶貝出世後,是像我呢,還是像他娘呢?嗯,若是男孩,還是像我一點好,若是女孩,就隨她娘吧,長大了,也一定是個傾國傾城的美人兒。劉備心裡喜滋滋的開始浮想聯翩了。
在涿縣,劉備又盤桓了數日。與族人,與張飛,與簡雍,與公孫瓚等一一相會,暢談高論,方才離去。
在樓桑時,劉備暗中囑託叔父劉恭,讓他儘量多貯存糧草,購置武器。把個江湖大豪劉子敬也是嚇了一跳。驚道:“玄德,你欲幹什麼?這可是滅門之罪,你可別亂來!“
敢情他以為劉備要造反了。劉備一臉古怪,沒好氣的道:“叔父你想什麼呢?我只是覺得天下要大亂了,災害不斷,盜匪橫行不說,又有妖人四處傳道……”於是又把廣陽的太平道妖人給劉恭細說了一遍,然後接著道:“叔父,我以為那太平道的妖人,便是這禍亂之源,只可惜我當初上奏朝廷,朝廷卻不當回事。既然如此,我為我們自己家做些準備,不過份吧?我方才所言,只是想讓叔父多做準備,以應將來不測之變罷了,叔父可不要亂想。侄兒一貫忠君愛國,不會亂來的。叔父大可放心,哈哈!”
得到劉備的解釋,劉恭若有所思的道:“莫非這天下果真要亂了,既然如此,何不趁大亂之前,再徹底****幾票!”
劉備一個趔趄,險些沒摔倒在地上,心中無語道,我說叔父大人,你思維能不能別這麼跳躍?剛才還說我亂來,要亂來的是你自己好不好?
攤上這麼個叔父劉備表示很無奈,他也管不了,只好一再囑咐不要暴露了不要太頻繁,也就隨他去了。
這次之官,朝廷也沒規定劉備多久必須到。於是劉備便也悠哉悠哉的慢慢走。剛剛到冀州境內,劉備這日在驛站,卻又碰到了剛好在此相候的天子使者。劉備莫名其妙,不知道尋自己何事,等天子使者把來意一說,劉備頓時就臥槽了,這才多久,怎麼板楯蠻又反了?什麼情況啊?
原來朝廷得報板楯蠻又反,皇帝震怒,考問群臣方略,又想到還有一個在途中的尚書劉備,他是實打實去益州平過叛的,於是便下了詔命讓使者沿路相迎,問計於劉備。
劉備很鬱悶,想問問這究竟是怎麼啦?結果天子使者也支支吾吾的說不清楚,劉備頓時就嘆氣道:“益州不是還有蕭公嘛,怎麼找我這來了?”
那傳旨的就道:“蕭刺史病危,已於月前上表請退。”
劉備便眉頭一皺,蕭老頭身體不錯啊,怎麼說不行就不行了。算算他請退的日期,正是自己在廣陽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估計也沒注意當時的邸報。
於是劉備就道:“既如此,你且等,我自有奏本讓你帶回,呈與陛下閱覽。”
然後劉備就取來筆墨,想了想,寫道:“板楯七姓,射殺白虎立功,先世復為義人。其人勇猛,善於兵戰。昔永初中,羌入漢川,郡縣破壞,得板楯救之,羌死敗殆盡,故號為神兵。羌人畏忌,傳語種輩,勿復南行。至建和二年,羌復大入,實賴板楯連摧破之。前車騎將軍馮緄南征武陵,雖受丹陽精兵之銳,亦倚板楯以成其功……忠功如此,本無噁心。前番叛亂,自有因故。長吏鄉亭,更賦至重,僕役箠楚,過於奴虜,亦有嫁妻賣子,或乃至自剄割。雖陳冤州郡,而牧守不為通理。闕庭悠遠,不能自聞。含怨呼天,叩心窮谷。愁苦賦役,因罹酷刑。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非有謀主僭號,以圖不軌。今但選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煩征伐也。”
劉備心想,自己這一番合情合理,說明了前因後果的奏章肯定會讓朝廷,會讓天子滿意吧?嘿嘿。卻不知道讓皇帝太滿意了,卻給自己招了禍。
奏本一路快遞到了朝堂,皇帝一看,龍顏大悅。滿朝文武,還是劉備的奏章最實在,果然還是去過益州的人有經驗哪。於是把劉備的奏章往下一發,讓諸臣給看看。諸臣一看,嗯,很有道理,一個個的給劉備點贊。
於是皇帝就開口道:“劉備言但選明能牧守,自然安集,不煩征伐也。朕深以為然,諸臣之間,唯劉備昔日曾隨蕭瑗入益州,立下殊功。既然如此,可拜劉備為巴郡太守,速定蠻亂。”
皇帝這話一出口,諸臣之間沒一個反駁的。反駁啥,沒理由啊。再說了,他們自己也認為從各方面講,劉備確實是平叛的不二之選。於是心中暗暗不滿的,就只有盧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