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玄來投,劉備喜笑顏開。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諸葛玄估計一生精力都放在下一代,所以官位不顯,最高只做過豫章太守。可是架不住他兩個侄兒厲害呀。諸葛亮就不說了,名震寰宇。諸葛亮他兄長諸葛瑾也是個不得了的人物。後來在江東,深受孫權器重。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看看歷史上東吳君臣是怎麼評價諸葛瑾的。孫權是這樣說的:“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
虞翻是這樣說的:“諸葛敦仁,則天活物,比蒙清論,有以保分。”
孫登是這樣說的:“諸葛瑾、步騭、朱然……忠於為國,通達治體。”
陸機是這樣說的:“風雅則諸葛瑾、張承、步騭以聲名光國。”
陳壽則說:“諸葛瑾、步騭並以德度規檢見器當世。瑾為人有容貌思度,於時服其弘雅。”
……
後來的《世說新語》說諸葛家三兄弟,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諸葛誕,魏徵東大將軍)。雖然諸葛瑾才略不及其弟諸葛亮,但這也得看和誰比是不是。諸葛亮就是上下幾千年,能和他比的也不多。沒有張昭、陸議、諸葛瑾、步騭、呂範等人,江東也不會偏安數十年。沒有諸葛瑾使蜀,猇亭之戰之後的吳、蜀兩家也不會言歸於好。這麼一個有能力才華的人,《吳書》上面說他德行尤純,妻死之後亦不改娶……
這麼一個人,也隨諸葛玄來了,你說劉備喜歡不喜歡?更關鍵的時,此時諸葛瑾已經二十歲了,可以出仕了。不像小亮,才十幾歲,還要好好培養很多年才堪大用……
劉備命人看座,又好言撫慰了幾句,便道:“先生遠道而來,舟車勞頓,不如先好生歇息幾日。領略領略我青州風物,再言其他,如何?”
諸葛玄道:“敢不從命!”
劉備又喚過左右,讓其替諸葛玄一大家子安排宅院。晚上,青州牧府大擺宴席,替諸葛玄接風洗塵。青州有數的官員悉數到場。不少人心中驚訝諸葛玄乃何許人也,幸好琅琊諸葛家也不是籍籍無名,雖比不上汝南袁、弘農楊這等世家,好歹也是地方郡望。知道諸葛玄曾出仕荊州,於是諸人又與諸葛玄談及荊州風物,眾人談笑風生,其樂融融,何其快哉。
席間,劉備見到了最想見到的兩個人:諸葛瑾和諸葛亮。諸葛瑾人如其名,是個小帥夥子。他剛進來時帶著小亮跟在其叔父身後,從容不迫的一一向眾人行禮。很安靜,也很有禮貌,一舉一動都有規矩。至於還未成丁的小亮,雖然在努力學習兄長的行止,但一雙眼睛好奇的轉來轉去,直看得劉備心中暗暗發笑。孔明啊孔明,想不到我們就這樣見面了。劉備好笑之餘,忽然又覺得很感慨。
第二日,盧植府中,荀彧和盧植兩人相對而坐。荀彧道:“盧公,中原紛亂,唯我青州稍顯安定。因此海內流民,無不往我處而來。如今各郡縣相報,百姓扶老攜幼,拖家帶口,道中絡繹不絕。本來這是天大的好事。不過青州畢竟太小,又因戰亂田地荒廢多年不足以供養青州士民。主公已決定遷軍民至遼東屯墾,大力開發遼東郡。不過,遼東邊地,形勢嚴峻。非能臣莫能守之。主公思來想去,青州境內,能當此大任者,非盧公莫屬。今番遣我前來,便是想問盧公,鎮守遼東,西拒劉伯安、東擊高句麗,安撫百姓,積累錢糧。尋機復我故漢土地。盧公能為否?”
盧植雖然一心想要當個宰輔之臣,但宦海沉浮,一腔雄心早就被消磨得沒影。先帝駕崩之後,大漢帝國也隨之四分五裂,風雨飄搖。他更是一顆心涼透了。還好有個好女婿。這些年看著劉備把青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一派興旺。他是說不出的高興。他也知道自己身份特殊,劉備也不會讓自己這個外舅(岳父)在他青州牧府任事。本來也就想著算了,立功不行,那就立德立言吧。一把老骨頭了,在書院裡多給女婿培養幾個人才,然後把自己一身所學給傳承下去,這一輩子也沒算白過。誰知道荀彧這一次來,竟然隱約有讓自己重新出山的意思?
聽到最後,竟然是去遼東主持大局,除了墾田撫民之外,竟然還要趁機收復被高句麗、扶余人侵吞的故土?想不到玄德的眼光這麼長遠吶,好好好,就憑這個,這把老骨頭就交給玄德去折騰了。
為什麼數千年後,漢幾乎成為了華夏的代稱?我們的民族為什麼會是漢族?不僅僅是這個朝代很強大。更重要的是,這個朝代的漢人,我們的祖先,真的是很彪悍。既尚武又自信。陳湯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他說到做到了。班超敢帶幾十個人縱橫西域……直到劉備這個時候了,大漢已經虛弱得不行了,昔年兇狠無比的匈奴人、烏桓人,也依舊不敢有所妄動,都乖乖的聽從我們漢人的吩咐,為我大漢帝國守護邊地。一直到五胡亂華時,匈奴人和其他胡人甚至紛紛改為劉姓。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大漢數百年,從頭到尾,無論興衰,對異族基本上都可以說是威風凜凜、當者披靡。可以說,正是因為自始至終保持著對異族的強勢和霸權,才導致大漢帝國計程車民們,在面對異族的時候,有著格外的自信。
現在的盧植也是這樣。他本來就性格剛毅之人,素來對大漢朝廷只顧內部爭鬥而忽略邊患而痛心不已。現在好了,你們都不管,我女婿來管!我盧子幹來管!這個時候的盧植,感覺久已沉寂的熱血又開始在自己的身體內湧動沸騰了。收復玄菟、收復樂浪、把高句麗人、扶余人、鮮卑人趕得遠遠的、趕到天邊去!這是何等的豐功偉績!將來史書上還不得大書特書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