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計程車大夫們有時候還是很務實的。前些年不還有人說涼州這麼亂,每年要花這麼多錢,不如放棄了算了。要不是涼州往西還有個西域,往東又連著三輔地區。實在是重要,搞不好朝廷就真的放棄了。連這等重要所在都有大臣敢言放棄,更何況遼東這種和中原八竿子都打不著的偏遠之地。
所以說公孫度能和高句麗打得有聲有色,勝多負少,還是很不錯的。他的子孫後來甚至都把高句麗的國都給攻陷了。這樣能對付外族的人,本來劉備很欣賞,可惜誰讓他自立為王,分裂大漢,又曾派兵來攻打青州呢?對於敵人,再欣賞,也只能讓他去見閻王,至於對付外族,劉備表示很有興趣。
從青州渡海到遼東,實在是太方便了。渤海灣又是內海,風浪不大。而東萊到遼東半島,沿途又有無數島嶼,上面甚至還有漁民生活。多是天災人禍或者是犯了案子逃匿至此的。有這些人當帶路黨,青州艦隊可以說是一路有驚無險的便到了遼東。
下了船,大家腳踏實地了,這心才放踏實。雖然一路順利,但那海上的風浪,縱然卒士們經過訓練,仍然是有著頗多不適。黃忠見大家腳底都有些發軟,便下令三軍紮營。這處登陸處,是一片荒灘。少有人跡。黃忠在將士們恢復過來後,並不是下令推進,而是著令隨營工匠於此處興建碼頭,以便大船能直接靠岸,而不是大船停在海中,用小船運送甲士上來。這太麻煩了,不利於日後運送戰利品。好吧,黃忠內心很強大,仗還沒開始打,就想著搬運戰利品的事情了。
碼頭建好後,黃忠留了一營人馬於此駐紮,便下令三軍往前。斥候打探得明白,前方有座小縣城,名曰沓氏。黃忠決定了,就先拿下沓氏,把這作為自己大軍的歇息地了。
青州軍,是由跟隨劉備轉戰多年的嫡系組建而成。屢戰屢勝的戰績,鑄就了他們不敗的信念。兼之劉備到了青州,有了固定地盤之後,大力發展之前在荊州就開始經營的工匠營,大把金錢加上劉備領先的觀念,所造成的結果就是青州軍的裝備,極為精良。劉備的觀念素來就是人命遠比裝備、錢財重要。更何況每一場戰爭活下來的甲士,都是不可多得的財富。所以率領著一枝裝備精良的榮耀部隊來打遼東土著,若還能輸,黃忠覺得自己可以自殺以謝主公知遇之恩了。
盧敏和崔琰一邊慢悠悠的隨軍,一邊興致勃勃的觀察四周環境。“季珪你看,這裡山林茂盛,氣候適宜,流水密佈,分明是一塊上佳的宜居之地。可惜我大漢據此數百年,卻白白浪費。”
“子達兄,遼東太過偏遠,不是實在無法,誰願意背井離鄉來此荒涼所在?”
盧敏一陣沉思。也是,從洛陽到這裡,數千裡之遙,大家活得好好的,誰願意來此開荒?不過聽說黃巾之亂時,有流民十萬餘結伴至遼東,在此安居。這些百姓,也是公孫度展露野心、崛起於此地的一大依仗。畢竟有了人,才有稅收,才有兵源。
遼東郡,地圖上看去,好大的一塊地盤。可惜這麼大的地方,《後漢書》郡國志上明確記載領十一城,人口卻只有八萬餘人。實打實的地廣人稀。要不是這幾年天下大亂,多有流民至此,公孫度只怕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來。
當黃忠率領大軍出現在沓氏城下的時候。縣令差點兒當場就暈了過去。青州第一軍、青州第三軍,再加上隨營輔兵、民夫、工匠,一萬多人。沓氏滿城也不過兩萬人。這還是公孫度曾把沓氏當作進攻東萊的橋頭堡,重視了幾分的結果。縣令雖然滿心驚懼,但職責所在,還是硬掙著往下喊話:“來者何人?”其實他沒瞎,在看到斗大的“劉”字旗和“遼東行軍大總管黃”的旗號後,心中便隱約有了個猜測。
黃忠也如他所願,派了幾個嗓門大的親兵出陣大呼:“廣陽侯、青州牧劉君侯麾下遼東行軍大總管黃漢升至此!爾等聽仔細了:遼東公孫度,不尊天子、不奉朝廷,倒施逆行、自行割據,擅興刀兵、犯我青州。實乃****也!我家主公劉君侯已請旨天子,出兵討伐不臣!今我奉令率軍東征至此,爾等還不速速開城出降,以迎王師!”
縣令聽完就傻了。真的是劉備來了!他還向天子請旨來征伐主公公孫度?不就是出兵打了次東萊嗎?出兵那會你劉備還沒上任好不好?要不要這麼大火氣?
縣令是公孫度私自任命的。有心要說幾句硬話,說我要和你黃忠拼了,看著城下黑壓壓一大片殺氣騰騰的甲士,話到了嘴邊,卻又硬生生的給吞了下去。還是小命重要啊。於是滿嘴苦澀的和旁邊同樣腳軟的縣丞、縣尉說了聲:“降吧。”便令左右懸起了白旗。
縣令心中疼痛得很。可憐我的縣令位置喲,花費無數人情錢財打點,屁股還沒坐熱,就來了這麼一幫煞神,唉,這日子沒法過了。縣令心疼,黃忠等人在城下也是一臉鬱悶,之前還磨拳擦掌的,想大展身手呢。誰曾想東來第一戰,敵手就這麼沒骨氣沒節操的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