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漢皇劉備> 第二百零六章 印刷之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零六章 印刷之術 (1 / 2)

青州興學之事,傳遍四方。在這紛亂黑暗,似乎看不到未來的亂世,似乎又給了士大夫們一縷新的希望。

在諸侯各自弄權、你爭我鬥;在二帝各據西東、天下崩亂之時,竟然還有諸侯關心儒學、關心道統,竟然還聲勢不小?

於是,因亂棄官歸家的前九江太守邊讓來了;陳國隱居不出的大儒潁容來了;曾投筆從戎的留侯張良之後,河間張超來了……

而因道路不暢,匪患太多等原因不能前來的名士大儒不知凡幾。大儒來得太多,劉備作為主人,欣喜之餘,更多的卻是煩惱。

這些人,不但有古文、今文之爭,還有各家流派之爭。比如《詩》有魯、齊、韓、毛諸派;今文《尚書》有歐陽、大小夏侯三派;古文《尚書》有孔安國傳承,還有漆書古文傳承;春秋有《左氏》、《穀梁》、《公羊》;《禮》有大戴、小戴……《易》有…………諸家各有傳承,尤其是家法傳承的,弟子不能更改一字。於是這些人彙集到了一塊,三言兩語就要吵起來,一會兒是古文派對今文派,一會兒是某學派對某學派。搞得劉備頭都大了。

偏偏他作為青州牧、儒家格物學派的開山宗師,還是諸儒心中最佳的仲裁者,這次爭吵個不停,便有諸宗師遣了弟子們去請了他來主持公道。

劉備看著堂上一個個面紅耳赤的大儒們,心中實在是無語,你們真是吃飽了撐得,都大幾十歲的人了,激動成這樣,就不怕爆血管?

看著鄭玄和盧植也一副鬚髮皆張的模樣,劉備又好氣又好笑。說實話,他本不打算摻和進來的,就他那半肚子墨水,唬下一般人可以,但堂上這些人都是什麼人?鄭玄、盧植、宋衷、邊讓等就不說了,就是劉備記憶中根本沒印象的潁容、張超等幾個,也沒一個是善茬。

潁容字子嚴,豫州陳國人,故太尉楊賜之徒,博學多通,尤精《春秋左氏》,州郡屢徵辟,皆辭不就,隱居家中,授徒為樂。此番得聞劉青於青州召集大儒鄭玄、盧植等欲講學,於是欣然率徒北上;張超,字子並,張良之後,曾從朱儁討黃巾,善書能文,有急才……

劉備在盧植、鄭玄門下待了幾年,書讀了不少,東西也學了挺多。可是跟這些人比起來,那真的是差遠了。為了避免露陷,劉備儘量不參與他們的爭辯。不過,這次看來是躲不脫了。

於是,看著一個個神情激動不能自已的大儒們把目光投向自己,正欲開口說話。劉備心中一跳,便連忙先開口道:“諸公天授逸才,學問高深,備不及諸公萬一也。如何敢妄言之?”

盧植當場就哼了一聲,這是對自己女婿打太極拳不滿意了。劉備見老丈人盧植一聲冷哼,心中苦笑,於是又道:“諸傳各有派別傳承,自先秦至今,其時也遠,難以辨明。莫若效仿熹平石經,為諸家各立文字,以傳後世。使天下學子以相參檢,諸位以為如何?”

此言一出,堂上頓時一片肅然。儒家有三不朽之說。諸人爭論得如此激烈,還不是想自己一身所學、自己的道統得以流傳後世,而不像有些學說一樣,斷了傳承,就此湮滅於世間?

是以儒家各支都在爭,從官學到私學。從朝堂到地方。更有許多儒者,一生不仕,專心教書育人,為儒道傳承耗盡一生心血。先帝為何刊定熹平石經,還不是因為太學生劇增,而儒家各學說忿爭不休,於是才召諸儒正定《五經》,立之於學門?

自古以來,官府的力量和資源,便遠遠要勝於私人。要校經書,要刊立石碑,所費人力物力不知凡幾,諸儒便縱有不菲家資,要想如朝廷一般,那卻是想也休想。要知道,別說刊石碑了,就是他們所授弟子諸經,都是一筆一劃,抄寫而成的。可見艱難。

如今劉備說要把他們一身所學,刊經以傳世。頓時便把他們給震住了。這簡直是天上掉了個超級大餡餅啊。可是,一生之願望就這麼簡簡單單的實現了,可能嗎?

最先提出質疑的,不是別人,正是劉備的恩師鄭玄。鄭玄一捊白鬚,道:“玄德,老夫一生著述不輟,字句幾近百萬,以青州一地之力,而刊諸儒之學說,可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