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漢皇劉備> 第一百九十三章 劉青州再得良將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九十三章 劉青州再得良將 (2 / 2)

黃忠得令,便退了下去。房中只剩劉備與孔融。

孔融便開言了:“玄德,你自來青州,只見連番動用軍隊,陡耗錢糧,卻未見有一善政施於百姓。天下雖亂,卻切不可自持武力啊。窮兵黷武,必敗之兆,史有明鑑,望玄德三思。”

這些日子,孔融與劉備混熟了,知道這位頂頭上司性格是極好的。於是那大名士的毛病又犯了,不尊稱主公與君侯,反而是大大咧咧的以字相稱了。

劉備聞言,便道:“文舉此言差矣。我動用軍隊,所為何事?為剿賊也。我來青州之時,青州之境,黃巾餘孽暫且不論,大小賊寇多如牛毛。商路斷絕,百姓惶惶。若此患不除,百姓不安,如何施政?如今大軍縱橫六郡,黃巾也好,盜匪也罷,全皆灰飛煙滅,縱有遺漏,也全都潛蹤絕跡,不敢為禍。一州之境,百姓皆安。接下來,便是我青州牧府大施拳腳,頒佈政令之時也。文舉以為如何?”

孔融聽了,長嘆一聲,尤自道:“玄德此舉雖無差錯,然則我見青州境內人頭滾滾,屍山血海,總是不好。上天有好生之德,玄德切記啊!”

劉備聽了,哭笑不得。他總算明白孔融的性子了。這傢伙,文章一流自然不用多說,否則也不會在歷史上名列建安七子了。但性格真的不是很好。他自己出自名門,卻偏偏要與權貴對著幹。在楊賜門下為賓客時,惹怒何進;董卓上臺了,又惹董卓不高興,本來按董卓的性格,一劍斬了孔融才是正經,礙於孔融名聲,一腳把他踢到黃巾肆虐的青州來任北海相,讓他來這裡送死;後來到了朝中,又老是抨擊時政、譏笑曹操,曹操當時大權獨握,哪裡肯幹,於是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孔融滿門盡誅。一代文豪,就此隕落,真是可悲可嘆。

孔融的悲劇,便源自他的性格。他幼年喪父,與兄長一塊長大。因少有長輩管束,性子便野了,有些膽大包天。從他小時候就敢藏匿當時亡命天下的黨人張儉便可知。他讀了一肚子的書,與太學生、與當時的名士來往甚密,他的政治傾向便是同情黨人的。典型的文人性格,和當時的黑暗政治環境,讓剛直不阿的他偏激的蔑視權貴,總覺得權貴都是不好的。都是大漢闇弱的根源。

於是受當時司徒楊賜徵召,受命去暗訪汙濁之後,檢舉了一大堆人,都是宦官權貴之親族。於是董卓入洛,朝議廢立時,他上書激辯,一力反對。於是在後來入朝之後,先彈馬日磾,再駁恢復肉刑,最後譏笑曹丕私納甄氏,屢次拐著彎的罵人最後激怒曹操……

這麼一個剛正不阿、膽大包天、能言善辯、不畏權臣的文人,在得罪權貴之後,他不死,誰死?

再想到孔融歷史上性寬容、好賓客,屢舉賢人,喜時論清談的評價,劉備腦袋一轉,心想這傢伙讓他當個北海相倒是浪費了,等以後自己地盤再大點,讓他專門當個諫臣倒是挺不錯的。

兩人又閒談了一陣。孔融家學淵源,自幼就泡在書堆裡,比起劉備這個半路出家的,不知道要強到哪裡去了。無論說什麼,孔融便都能旁徵博引,妙語如珠,說得興起時,簡直就是手舞足蹈,唾沫橫飛,口綻蓮花……劉備一看,除了自己那點超前的見識之外,完全插不上嘴啊。趕緊撤吧。於是劉備藉口還有要事,改天再談。瞬間便遁走了。

劉備告別鄭玄、孔融之後,率了孫乾、崔琰、國淵等人,在黃忠大軍的拱衛下,一路往齊國而去。剛過了汶水,還沒走到營陵呢。便見身後蹄聲得得,如雷如鼓。黃忠大驚,正欲命令大軍防衛,劉備止住,看著那一路煙塵,笑道:“青州境內,除我青州軍外,還有何軍有如此威勢。觀其方向,料是十一郎來了。”

果然,未過多久,便見煙塵中一杆大旗在風中高高飛揚,斗大的繡金劉字格外顯眼。黃忠見得那旗下一員大將,頂盔貫甲,正是劉恪,這才放心的輕吁了一口氣。

那一枝軍,飛馳到劉備大軍百步外,方放慢了速度,緩緩而行。待到了劉備跟前,劉恪行了一個軍禮,道:“主公,末將已剿滅東萊境內遼東軍與黃巾賊寇,特來繳令!”

劉備翻身下馬,走到劉恪跟前,雙手把劉恪扶了起來,上上下下打量了好幾遍,笑道:“好,好,好!十一郎終於回來了!”

劉備與劉恪正欲閒話幾句,目光卻不由自主的落在劉恪身後那一員陌生將領身上。只見那將,身高七尺有餘,若莫二十來歲,生得是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星眸上兩道飛將眉,斜斜入鬢。一身鎧甲,蜂腰猿背,往那裡一站,氣勢沉穩如山。劉備心道,不知道十一郎哪裡拐來的一條好漢。

劉備便笑道:“敢問壯士姓名?”

便見那將單膝一跪,全身甲片嘩啦啦亂響,一把清亮的嗓音響起:“東萊太史慈,見過劉君侯!”

劉備心中一愣,不著聲色的轉頭看了劉恪一眼,暗道,十一郎卻是好運氣,連太史子義也能拐了來。於是笑著親自扶起了太史慈,正欲說話,便見旁邊的劉恪興奮的開言了:“主公,子義真英雄也,某於東萊,多賴子義之力。”

劉備哦了一聲,便聽劉恪細述東萊之行起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