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信押運糧草至時,天已放晴。
劉備升帳點兵,三聲砲響,大軍直抵滎陽城。
滎陽,歷來乃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晉楚爭霸於此大戰;秦滅韓後,在滎陽外廣武山設敖倉屯糧備兵,以控制中原;秦末陳勝吳廣曾兵圍滎陽,吳廣更是戰死於此;楚漢相爭時,漢高祖與項霸王在此長期對峙,反覆相爭,最後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後世的李世民、李自成等都曾在滎陽發動過大戰。
鴻溝,乃戰國是魏國所鑿,引黃河之水溝通淮、泗、濟、汝等水,把河南與江淮一帶溝通起來,用於水運和灌溉,極大的推動了當時的農業與商業發展。到了如今數百年後的大漢,鴻溝仍然波濤盪漾,發揮著它的作用。
到了滎陽,離洛陽,就只有兩個障礙了,一就是滎陽城;二就是滎陽城後的虎牢關(旋門關)。
滎陽城下,劉備嘆道:“不愧天下堅城。”他紮營之後,便邀了曹操、鮑信等一同出來觀陣。滎陽有汴水、鴻溝等水系圍繞,又有敖倉、虢亭兩城互為掎角,實在是有點棘手。更何況,看城頭飄揚的徐字大旗,便知道守將乃是董卓愛將徐榮。
董卓麾下數將,牛輔得其勇、胡軫得其急、徐榮得其穩。十數年的軍事生涯,讓徐榮得到了足夠的歷練,足以獨當一面,成為方面之帥臣。
董卓也認為,派牛輔或胡軫來敵劉備,搞不好就要守不住了,只有徐榮,性格穩重,以此老成之將,來守滎陽,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翌日,劉備走馬出營,至城下,道:“還請徐將軍出來一見。”
不一會,徐榮出現在城頭,全身甲冑,手扶佩劍,目無表情。劉備朝城頭一拱手,道:“徐將軍,有禮了!”
徐榮亦叉手一禮道:“劉君侯,有禮了。兩軍對壘,各為其主,不知劉君侯欲見我何事?”
劉備便道:“徐將軍,自你家主公董仲穎入京以來,所作所為,你心自知。不說人神共憤,亦逃不過倒行逆施四字。是以才有關東諸侯聯合討董之事。今三路大軍齊出,渤海出河內、袁將軍出南陽,我與孟德等兵抵滎陽。徐將軍英傑之士,當知天下之勢若何。董仲穎秉政以來,使天下動盪,人心難安。其離敗亡之日不遠矣。將軍幼習詩書,文武兼備,為國征討近二十載。公忠體國,天下皆知。今日何不倒戈相向,助我義軍,共討董逆?到時嘉德殿上論功,少不得將軍一筆。若將軍冥頑不靈,執意助紂為虐,到時我大軍攻破滎陽,悔之晚矣!望將軍三思!”
徐榮黑著一張臉,道:“劉君侯,某乃一老革,長於行伍。某家愚笨,只知遵奉上令。董相為國勞費心血,而諸公卻枉自興兵作亂。何謂順、何謂逆?諸公起兵,可有天子旨意乎?可有三公旨意乎?在某看來,關東諸侯不過是一群自私自利之徒罷了。君侯來此,竟然勸我倒戈,以逆伐正,豈不惹天下人笑?”
劉備又道:“徐將軍可知,董卓欲害太后與弘農王,乃我親救之。太后曾有旨,著令我等討董,豈曰無旨?”
徐榮大聲道:“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某家只知奉天子之令,不奉太后也!劉君侯,你要戰,我便戰,勿復多言!”
劉備見話不投機,便拍馬而還。心道,這傢伙在董卓死後不是立馬投降了王允嗎。怎麼今天卻擺出一付董卓死忠的模樣來了?說降不了那就打吧。
滎陽城外方圓數里之樹木,早就被徐榮砍伐一空,來不及砍的,也放了一把火給燒得乾乾淨淨。劉備回營時便聽見曹操在罵:“這奸賊,放火燒林,如此一來,如何製造攻城器械!”
劉備入帳笑道:“孟德勿慌,器械我軍中自有。”
曹操疑道:“我知玄德軍中有,然則何其少哉。”
劉備便道:“孟德請隨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