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見眾軍士自行逃散,不禁萬念俱灰,此時韓浩只有親兵在側,聞得牛輔招降,不由慘然一笑,道:“我乃討賊先鋒將,豈有降賊之理!”
牛輔大怒,道:“不降我則死!”
韓浩道:“死則死矣,有何難哉。”於是往北拱手一拜,道:“主公,韓浩無能,有負主公之託,今日喪師失土,我之過也,當以死謝罪!”
說完,韓浩拔出佩劍,怒視牛輔道:“董賊無道,必敗無疑,汝等自觀之!”於是自剄而亡。韓浩既死,親軍皆哭拜於地,有一小校忽地拔劍奮起,道:“隨我殺賊,為將軍報仇!”
數十親軍,皆含淚執刃,義無返顧的往牛輔殺來。未到近前,無數箭矢飛出,把數十親兵皆釘於地上。
不知為何,牛輔見了這幕,竟然沒有以往殺戮後的快感,心情卻有一種莫名的沉重。沉默良久,牛輔搖了搖頭,把心中的陰影強行抑止,一揮手道:“把這些人葬了罷。打掃戰場,向主公報捷!”
董卓得知牛輔渡河,大破王匡軍,斬殺王匡部將韓浩,不由大喜,乃進牛輔為中郎將,封關內侯。於是又令張濟等率兵進駐河陽津,扼守渡口。而後召叢集臣議事,商討“招降”袁紹、王匡之事。
王匡在懷縣,得知先鋒盡喪,韓浩自盡,不由大怒,拔劍把書案砍作兩段,罵道:“董卓匹夫,吾與汝誓不干休!”
於是便前來尋袁紹,道:“本初,我先鋒折在河陽,如今兵力不濟,還請本初在此主持大局,我欲再返泰山招募健士。”
袁紹道:“公節自去,此處有我!”
不說王匡飛馳泰山募兵,卻說董卓在殿中,召叢集臣議事,欲遣使說降袁紹等。結果公卿們一個個裝聾作啞,一聲不吭。
董卓大怒,心道,你們一個個的都盼著袁紹小兒打過河南是也不是?沒看見老子大兵滅了袁紹一路?
於是又和顏悅色,鼓勵大臣們主動站出來,為朝廷分憂。結果眾臣依然如泥胎木塑般一言不發。董卓獰笑一聲,心道,你們逼老子的。
於是開始點名,著大鴻臚韓融、執金吾胡毋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瑰等人出列,以韓融為首,一起出使河內,帶詔書面見袁紹。
董卓見諸人面現難色,便獰笑道:“諸公欲以宗族試我劍之鋒利乎?”
眾臣心中一凜,暗罵董賊無恥,動不動便拿親族來威脅,卻也無可奈何,只得應了這份差事。
陽武城下,關羽率本部兵來回馳騁,呼喝聲不斷:“城上守軍聽了,我家主公奉太后詔書,聲討逆賊董卓,爾等可速速開城迎接義師。限時一炷香,若有不降者,大軍進城,立成齏粉!”
陽武城頭,縣令對守將道:“將軍,城下依稀是劉玄德之軍。劉玄德領兵以來,未嘗一敗,不若降了罷?”
守將臉色發黑,軍中摸爬打滾許多年,好不容易受人賞識,才得以領兵駐守一城。還沒多久,劉備便竟然打了過來。政治他不懂,他是一個純粹的軍人,只知道聽令行事。如今縣令欲讓他降,他一箭未射,一仗未打,如何心甘?軍人的尊嚴不允許他這麼做。就是劉備是戰神武安君轉世,他也得先打上一打再說,未戰先降,不是軍人所為。
於是守將舉手止住縣令在他耳邊的喋喋不休,道:“休得多言!半個時辰後,我率軍出戰,若敗,縣令可自行決定降與不降!”
縣令心想,你是不是傻啊,你打得贏嗎你,這出戰不是白白送死麼?不如早降了完事。省得城中百姓提心吊膽的。於是縣令正欲再勸,卻看見守將眸子冰冷,莫名打了個顫,到了嘴邊的話又噎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