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既走,董卓旋又拜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見袁紹、劉備皆走。心知留在洛陽亦無益,乃辭官而去。董卓不許,曹操便變易姓名,逃歸鄉里。
劉備一路南下。心中大是懊惱。他自以為在京中,自己有人馬,有名望,必能拉攏一批朝臣與董卓相抗衡,誰曾想百官應者寥寥。至使自己無有奧援,勢單力孤。因此不敵董卓。
他又何曾想到,袁隗為太傅,百官多為袁氏門下,袁紹不欲與劉備合力。諸公又豈能不知?再者,經何進之亂,京師血流成河。諸公銳氣已喪,只圖明哲保身矣。
正所以時勢造人,董卓就是得了大勢,所以才橫行無忌。洛陽城中大將軍何進、驃騎將軍董重、車騎將軍何苗等人死後,其部自散,群龍無首,餘者不投劉備,即投董卓。禁軍亂成一盤散沙,以至無法形成對董卓的威脅。且百官公卿畏涼州西軍之威,又恐兵禍一起,京師遭到燃蹂。躪……種種原因,成就董卓無上淫威。
劉備、袁紹、曹操、盧植皆走,朝中再無雜音。董卓複議廢立之事。乃曰:“太后逼迫永樂太后,令以憂死,逆婦姑之禮,無孝順之節。天子幼質,軟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著在典籍,僉以為善。今太后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陳留王仁孝,宜即皇帝祚。”
董卓這次胃口大得驚人,不但廢天子,還連帶太后也一塊廢了。他這樣一說,群臣莫敢言。於是九月十五,廢天子為弘農王。陳留王劉協即皇帝位,是年九歲,遷皇太后於永安宮。大赦天下,改元永漢。
以新帝初立,大賞群臣。拜太尉劉虞為大司馬,進封襄賁侯。於是董卓遷太尉,並領前將軍事。加節傳斧鉞虎賁,進封郿侯。又表太中大夫楊彪為司空,豫州牧黃琬為司徒。
劉備於驛中得信,悵然若失。歷史的車輪依舊,他並沒有改變什麼。是他太矯情嗎?若是早早聯合大兵反對董卓,如何?可是,誰人又會相信董卓會廢帝?誰人又願意看著他成為一方權臣?有一個董卓就已經夠鬧騰的了,大漢不能再出現第二個董卓……
董卓行廢立之舉,又遣使吊祠故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等人。更復以前諸黨人名位,擢其子孫,以收士人之心。
為了立威,董卓又掘前車騎將軍何苗墓,棄屍道旁。侍御史有事入府詣卓,未解配劍,即令甲士殺之……京師震動。自此之後,董卓於朝中一呼百應,百官以下皆默然。
董卓既秉朝政,便又把目光放在了太后及廢帝弘農王身上,作為一名縱橫沙場多年的統帥,心慈手軟不是他所需要的,斬草除根才合他的心意。更何況他根本就不把劉氏放在眼裡,不然也不會說出劉氏就算斷子絕孫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樣大逆不道的話來了(劉氏種不足復遺)。
幸好何太后在被廢之前,下詔令劉恪為北宮衛士令,引兵護衛宮室,劉恪奉命宿衛宮掖,寸步不離永安宮左右。而董卓亦不欲再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又忙於安撫拉攏士人,恰好此時又發生一件大事,於是董卓的目光暫時被移開。
十月,白波賊寇河東,一般流寇也就算了,裡面還有個南匈奴的不明不白的單于於扶羅攪和在裡面。這傢伙父親被殺,單于之位被奪,來宗主國哭訴,沒人理不說,剛好靈帝又駕崩了。回又回不去,索性便和白波賊混在一起,靠打劫抄掠為生了。白波軍加入了數千匈奴精騎,軍威大盛,屢掠太原、上黨、河東等地。
賊兵到了河東,董卓就不能忍了,河東乃司隸所部,且又在上方,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順勢直衝,數日便可打到京師來。這關係到董卓秉政以來的臉面。無論如何,這一仗不能敗。
於是董卓遣牛輔、徐榮率軍擊討之。那裡還在焦急的等著雙方交戰的結果。這裡又有人惹董卓生氣了。誰?孔融。
孔融字文舉,孔子後裔孫。家學淵源,加上勤奮好學。被許為一時俊秀。當然,他從小就出名了。孔融讓梨嘛。這個年代計程車人,總是重風骨的。孔融十六歲便敢收留逃亡天下的張儉,後來事發被下獄,又和兄長爭相認罪……
他之前州郡屢召不至,被前司徒楊賜所闢。何進初任大將軍,楊賜讓他拿了拜貼去恭賀,結果何進家僕讓他等得久了,他就壓回拜貼不辭而別,把個何進好懸沒氣得半死,差點沒派劍客去弄死他。
董卓為司空後,為了收買人心,徵天下名士,孔融亦在此列,先是為司空掾,後轉北軍中侯,在職三日,復遷虎賁中郎將。董卓對他夠好了吧?可是董卓他錯了,碰上這麼一個學問又好,脾氣又直的傢伙,對上董卓,能說什麼好話?
孔融每次和董卓說話,陰陽怪氣,明嘲暗諷。董卓粗通文墨,被孔融罵了要半夜睡在榻上仔細琢磨才能反應過來。久而久之,受不了啦,這傢伙實在是太討厭了。嗯,我現在是太尉,三公之首,要注意形象,不能隨便亂殺人。那就借刀殺人,送他去死吧。
剛好青州黃巾又起,寇數郡,北海賊勢最兇。於是董卓唆使三府同舉孔融為北海相。讓這個只知道耍弄嘴皮子的傢伙去對付黃巾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