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董卓走得瀟灑,其實他心中憋屈死了。這麼多人馬,打了半天,沒搞定一個丁原,反而讓劉備出來做和事佬。
眾將見自家軍主臉色不好,也一聲不吭,跟著董卓身後入了軍營。
營中,董卓提著酒罈猛灌了一口,紅著眼珠子瞪著眾人,道:“丁老兒麾下那將,是何人?”
眾將面面相覤,愣了一陣,便見李儒出列道:“主公,此人我識得,姓呂名布,字奉先。乃五原人氏,自幼習武,善騎射,臂力過人。有萬夫莫當之勇。為丁原所闢。如今乃丁原軍中主簿。”
董卓一愣,忽然仰首哈哈大笑起來,笑得上氣不接下氣。眾將心道,莫非主公敗了這一陣,得了失心瘋?於是連忙進勸,好言開解。
董卓冷哼一聲,道:“丁老兒有眼無珠,如此健勇之士,竟然使其為主簿,可惜呂奉先,正乃明珠暗投也。”
董卓環顧諸將,緩緩道:“誰與我說呂布來投,我必待其為上賓!”
眾人又是一愣,抄傢伙打架行,讓他們挖牆角,這專業不對口啊。眾人只好又把眼光落在李儒身上。李儒見董卓和小夥伴都看著自己,心中也是壓力陡增,額頭上汗水涔涔而下,拜道:“主公,末將願為主公效力,然末將舌笨口拙,恐難見其功。”
董卓一揮手道:“無妨,文優,你且去,錢財珠寶,任汝自取,成與不成,我亦不怪。”其實董卓也沒想真能把呂布給挖過來,他就是想噁心噁心下丁原,再看看能不能挑撥下兩人關係。
就在董卓在商量著挖丁原牆角的時候,百官公卿們終於憤怒了。先帝在時雖然朝政黑暗,但也沒人敢在京畿引兵自相攻伐吧?怎麼先帝新喪,屍骨未寒,天下就變了個樣?
這董卓也實在無法無天,不行,洛陽城中,不能這樣下去了。太危險了。必須把不相干的軍隊清退出去,然後使北軍盡屬天下。以衛京城。
於是第二日朝會,便有尚書謂董卓曰:“有詔卻兵,還請董使君引兵鎮幷州。”
董卓大咧咧的道:“公等諸人為國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國家播蕩,何卻兵之有!”先帝病重時他便敢抗旨不遵,先帝既去,能奈他何?
尚書氣得個半死。這時百官終於徹底認清董卓的可憎面目了。心中把死了的何進,和仍在朝中的袁紹罵個半死,兩個無謀的蠢貨,把這頭狼給召來了,現在人家不走了,怎麼辦?
董卓的無賴,其實在他剛入洛陽城時,大家便有所領略。當時百官公卿在前太尉崔烈的率領下,於城外迎接歸來的天子,而董卓引軍在前,崔烈見了,便讓他速避,好讓百官拜迎天子。
當時董卓就怒了:“晝夜三百里來,何雲避,我不能斷卿頭耶?”當時眾人只以為是他大軍遠來勞累,說得是氣話。如今看來,這傢伙品性就如此啊!
未幾,故大將軍何進曾遣騎都尉泰山鮑信回郡募強弩兵,如今鮑信引兵歸來,卻發現朝中已物是人非。又見董卓跋扈,乃私謂袁紹道:“卓擁強兵,有異志,今不早圖,將為所制;及其初至疲勞,襲之可擒也。將軍可與東中郎將劉君侯共商大事。”
袁紹雖然有點覺得董卓不好控制,但更聽不得劉備之名,於是婉言拒之。鮑信見如此,不禁心灰意冷,棄官歸還鄉里。
朝中紛亂之時,閹黨宗族已盡徵還京中。此時劉備正在宮中,向太后求情:“張讓死時,私謂我曰,勢已至此,悔無可救……唯念世受皇恩,無面目見先帝於九泉之下。歷年所積並先帝所藏,讓我轉奉太后,以供宮中使用。還望太后顧及昔年之情,留他等數人一縷香火以繼宗族,來世再結草銜環,以報太后與天子恩德……”
沒錯,劉備打算與太后分贓了。這事他一個人出面,不太妥。能不能搞定不說,光他一個歷來與閹宦作對計程車大夫,突然為閹黨求情,徒讓士林質疑不說,名聲也受影響。便索性拿出一部分好處來,再和太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基本上應該就差不多了。
果然,說了一大通,太后動搖了。她久居深宮,素來與張讓等中常侍關係親密,又還有姻親。要不是自家兄長何進與士人們咄咄逼人,事態也不至於如此。
張讓等雖然殺了兄長何進,但畢竟沒有為難她與天子。他們真有歹心,只怕自己與天子早就魂歸九泉了。想來他們也是無路可走才逼不得已吧?
張讓死的時候,還念念不忘自己和天子,把歷年積攢下來的錢財還有先帝存在他們那裡的錢財一併上交,足見忠心。
如此,每家留下一兩個男丁,以此來繼嗣,又有何不可呢?
劉備見太后動搖了。於是又趁機插了句嘴:“最初大將軍本意,只誅中常侍中為惡最甚者,以震宵小。我與家嶽,曹孟德,鄭尚書等皆持此論。不意事態惡化,形勢急轉而下,以致大將軍遭禍,真天意弄人也。”
何太后猛的一想,好像兄長在自己和二兄何苗的勸阻下,並沒有很堅決的說要全部誅絕閹宦,倒是袁家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