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之亂,死難宮人宦者二千餘人。又有車騎將軍何苗死於亂軍之中,宗正劉松死於亂軍之中,太后母親舞陽君死於溝渠,前太尉樊陵,少府許相為袁紹所斬……其餘有名姓之尚書、侍中、議郎,各有死難。朝堂為之一空。
劉備暗暗掰著手指頭一算,他也嚇了一跳,軍中三巨頭,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全死光了,九卿死了二個,前三公死了一個,其他郎官或棄官歸隱,或被亂兵所害者,不在少數。朝廷這下是傷了元氣了。十常侍還真是害人不淺。
百官憤怒,大司農周忠上本奏道:“陛下,張讓等禍亂朝堂,社稷蒙塵,脅迫兩宮,罪在不赦,其雖投河而死,宜收撈屍首,驗明正身,剮於市口!十常侍宗族,可詔令郡縣一併收捕,檻車徵至京師凌遲死!”
周忠何曾受過這樣的罪,他好死不死的伴在天子身側,被張讓等率了小黃門一鼓腦衝了進來,拿劍指著,他趴在地上的時候,混亂中還有人一腳踩他臉上,這等奇恥大辱,不報不行!
劉備拿眼看了一下週忠,他認識周忠,準確的來說,他認識周忠的兒子周暉周君吉,當年他剛來洛陽,獻上除蝗之策的時候,就是在小茶館中偶遇周君吉和黃文廣的。如今黃奎隨黃琬豫州赴任。周暉卻不知道去了何處?
周忠一開言,百官皆附蟻,天下雖然紛擾,四處兵災,但他們第一次見識到洛陽城中的兵亂。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不好受,昔日貴為公卿,高高在上,如今卻被閹人脅迫,生命屢受威脅,這等大仇,不報還行嗎?別說張讓投河了,就是投火燒成灰了,也要把那堆灰弄出來再接受審判一回才行。
劉備乾咳兩聲,他還打算是不是開言救下十常侍的一兩個家眷來全香火呢,見群情憤憤,算了,還是過段時間再說吧,反正他們宗族都要檻車徵到洛陽來行刑。還有時間。
想起張讓害得自己一家家破人亡,狼狽不堪,何太后自無不允。然後又商討如何平息京師謠言,整齊治安,修復宮殿……諸事之後,重頭戲來了,這次事件中表現出色的官員們,依慣例要論功行賞了。
隨天子蒙難險死生還的官員們,大都賞賜了一些絹帛粟米。然臨危不懼,站出來與閹宦作死生鬥爭的功臣,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盧植。
何太后當然忘不了自己在最絕望的時候,盧植持戈直取段珪的情景,若不是盧尚書,自己只怕後果難卜。
再就是劉備,劉備後來引兵護住了自己,又前往迎駕,名列功臣第二位。袁紹袁術,何太后雖然不喜歡,甚至是厭惡,卻也不能違心的說人家沒出力。董卓、閔貢,吳匡等等都是功臣。
待到要論功行賞時,盧植卻拒絕了加封他為涿侯、遷為少府的封賞。盧植拜於階下,聲若洪鐘,道:“國有奸佞,濁亂朝堂,而使兩宮受辱,社稷蒙塵,皆百官與臣之過也。幸而天子與太后遇難化吉,安然而返。古人曰主辱臣死,天子不加責於老臣等,已是開恩,老臣又有何顏面,受職爵之賞?”
太后屢下詔書,盧植屢次推還。只是道:“恨不能以軍功封侯,然保駕除賊,臣份中事耳,何功之有。”如此反覆,只是不受。天子與太后無法,也只好算了。
劉備知道岳父盧植不是耍脾氣,他這真是覺得國家被弄成這樣,他們做大臣的都有責任。百官公卿,竟然被一夥太監給脅持了,這實在是個笑話。是以他才堅辭封賞。再者,盧植當年以北中郎將平黃巾時,被宦官所汙,而未能得爵,他從此之後,對名利越發的淡泊了。這些年一直待在宮中,除了續補《漢記》,便是抄寫皇室藏書。所以他推辭封賞實乃真心真意。
好吧,岳父一帶頭,劉備這個做女婿的也不好接受封賞了。於是也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反正他已經是侯爵了,再者,他年歲尚輕,驟為高位,簡直是幫他拉仇恨,還是過陣子去當地方軍閥的好。要是在朝中為公卿,遲早要被董卓一鍋給端了。拒絕封賞還有個好處,就是下次向太后求情救張讓等人子嗣繼香火的時候,也好開口點。
袁紹、袁術兄弟那個恨哪,折騰了這麼久,為的是什麼?還不是升官發財,何進死了不說,現在立點功,眼看可以封爵了,你們卻都請辭,要這樣高尚做什麼?能當飯吃麼?這下,袁紹和袁術是徹底把劉備給恨上了。為什麼不恨盧植?天知道。
董卓自然心裡也不快活,不過他城府要比袁家兄弟深多了,袁家兄弟臉色不好大家都看得出來,他卻若無其事。這就是差距。
最後,只有吳匡、閔貢兩人受了都亭侯的爵位。
董卓眯著眼睛,目光在朝堂之上掃來掃去,心中嘿嘿冷笑著,卻也不知道在盤算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