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金商門奏對,就他和蔡邕言辭最為激烈,結果蔡邕判了死刑,經過劉備等人的營救,改流放;而楊賜因為曾是帝師,被皇帝網開一面,不過也罷官在家。
何進********拜楊賜為師,是為了什麼?若是為了學問,他大可以去拜鄭玄、盧植等學術權威,可他卻沒有。若是為了官職,他貴為外戚,妹妹何皇后地位尊崇穩固,也並沒有求到楊賜的時候。那他究竟是為了什麼?
為了身份的轉換。
何進是有著大恆心的人,否則當年也不會耗費巨資請託郭勝送妹妹入宮了。他雖然貴為國舅,步步高昇,但他也不是什麼都不懂的人。
國朝以來,作為外戚而得以善終的,能有幾人?高皇帝開國時的諸呂、薄家、竇家太遙遠就不用去說了,本朝的前大將軍竇武、先帝時的前大將軍梁冀,就是佐證。
何進不願步他們的後塵,他對各種政爭其實很排斥,他只願自己的子孫長享富貴,與國同休。
經過何進的研究,他得出一個結論。就是外戚總會有新的,皇帝一換,新外戚就會取代舊外戚。但士人、士族卻不會,無論誰為天子,治理天下總得依靠他們。這滿天下的世代大族就是這樣形成的,漢之前,可曾有聞楊氏、袁氏、羊氏、崔氏?漢之後,這些士族家中書香翰墨不絕,這才有今天的地位。只要子孫爭氣,就算不能高官得做,成為一郡之望,那做一個詩書傳家的地方士紳,應該沒有問題吧?
家中子弟沒本事,就守著田舍過日子;家中子弟有本事,被舉出仕自然是不在話下。如此進退自如,可比做一個擔心吊膽不知富貴何日而絕的外戚,要強得多了。
這才是何進自上臺後,逐漸疏遠宦官而日益與士人親近的根本原因。
他自擔任高位之後,便不斷舉薦征辟名士大賢,如王謙、伍孚、袁紹、邊讓、劉表、董扶、趙岐、孔融、荀攸等等,雖然也有鄭玄、陳寔、申屠蟠等不給他面子的,但也足見他的誠心。
可惜他一心為家族計,而妹妹何皇后與弟弟何苗卻不理解他的一片苦心。與宦官打得火熱不說,更是常常勸他,要他知道知恩圖報,不能驟得富貴便翻臉不認人……
何進也是真心累,親人不站在自己這邊,而自己想親近計程車族,卻步步進逼,只催著他趕快下決定,好把閹黨一網打盡。
今晚,何進在經過劇烈的思想鬥爭後,天平便漸漸向士人傾斜了。不為其他,為了自己的外甥皇子劉辨,他也得去爭一爭。
自己再與宦官密切,能密切得過天子?天子素來不喜辨兒,東宮之位空置到如今,若不是辨兒為皇后所出,自己這個國舅又官拜大將軍,只怕東宮之位早已定奪了罷?
既然自己就算全面倒向宦官,也無法爭取宦官在皇儲之爭上的幫助,那麼,就怪不得自己心狠了。最起碼,士人重禮,他們可是最注重嫡庶之分的。辨兒為皇長子,又是皇后所出,素無過錯,理所當然的太子人選,可天子卻因為自己不喜歡,導致東宮之位空懸,國本不固。士大夫們早就有意見了。不若與士人合流,剷除宦官,然後保扶外甥。這樣一來,自家依然可享富貴……
何進在家中陷入沉思的時候,袁紹家裡,也在開大會。
袁紹、袁術、曹操、陳琳、鄭泰、王匡、荀攸等名士一一在座。袁紹坐在主位,他身材高大修長,面貌俊美,按此時的標準看,就是一等一的美郎君。袁紹緩緩開口道:“大將軍天性柔弱,且有皇后與車騎從中作梗。大將軍意恐難為。時間緊張,我等不可把希望全部放在大將軍身上,否則,我等危矣!”
曹操在左側開言道:“然則本初意欲何為?”
袁紹環顧左右,朗聲道:“如今之計,唯有召外鎮入京,誅絕宦官,方為上策!”
此言一落,鄭泰、曹操、荀攸等紛紛大驚,開言道:“萬萬不可!”
感謝書友秋飭的打賞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