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不追究,其他人也不敢在家待著啊,於是陳逸、許攸等人,紛紛亡命逃竄各地不提。
王芬之前也邀請了曹操合謀。不過曹操是何等人物,一看就知道王芬虛有其名,道德文章皆可,但偏偏卻做不得這等大事。於是回書婉轉的拒絕了,話是這麼說的:“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懷至忠之誠,據宰臣之勢,處官司之上,故進退廢置,計從事立。及至霍光受託國之任,藉宗臣之位,內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勢,昌邑即位日淺,未有貴寵,朝乏讜臣,議出密近,故計行如轉圜,事成如摧朽。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未睹當今之難。諸君自度,結眾連黨,何若七國?合肥之貴,孰若吳、楚?而造作非常,慾望必克,不亦危乎?”
講事實,擺道理,人家七國之亂都平了,人家吳王、楚王都跳不起來,何況你們?還是別折騰了,否則小心自己安危……可惜沒人聽得進去,一個個都沉浸在留名青史的美夢中不可自撥。說到底還是名利心太重了。
還有一個像曹操一樣清醒的人,叫華歆,和管寧齊名的名士。他審時度勢,覺得王芬等人決然不能成其事,於是也婉拒了王芬。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王芬雖然沒能成事,但他生前的舉動,卻在清流名士中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覺得王芬是對的,天子無德,攪得天下不得安寧。卻偏偏又是壯年天子。群臣對他無可奈何。這種日子,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到頭。於是許多人心中暗暗為王芬可惜。也有人覺得是大漢氣數已盡,否則如何天都不佑王芬等?
更有些人,野心勃勃的打算有樣學樣,暗中對比搜尋天下宗室中有清名賢德者,打算一有機會,便再行廢立之事……
劉備在南陽,見趙慈縱兵為禍,村寨一片殘破,不由怒極。於是射箭書入城勸降。並表示只誅首惡,不牽連親族。
劉備的意思很明顯了,自覺點出來請降,自己家小還有希望,不然等我把城攻下來,謀大逆的罪名,你們自己好好想想。
趙慈接到勸降書不由呆了,大漢不是隻要請降,便不再追究麼?黃巾軍、黑山軍請降的那麼多,也沒見把首領都砍了,反而一個個都封官許職。怎麼到了劉備這,還要誅首惡?他怎麼可以這樣威脅我?
要是劉備知道趙慈這種想法,便會立馬冷笑出來。就是因為朝廷對你們這些賊子太寬容,所以你們一慾求不滿,就起兵叛亂,然後大軍來攻,又立馬請降。於是降了叛、叛了降。只知道來要挾朝廷,一點節操都沒有。朝廷怎樣對你們我不管。但我劉備可不慣著你們。我的規矩就是這樣,不降,夷你三族。降,只殺你一個,留你家小。用我劉備的名聲作保證,說到做到!
趙慈默默把降書給收了起來,他不敢給眾將士看,這一看,軍心必亂,這仗還怎麼打?說實在的,趙慈也在糾結著。他想降,卻又不想死。可是不降,被劉備攻破宛城那是遲早的事,到時也要死,還要拖累家小。一想到家中父母幼兒,趙慈就心如刀攪。不過到了此時,也由不得他了。只能先打打再說了,萬一老天開眼,把劉備給打跑了呢?趙慈心生僥倖的想著。
劉備大軍在城下邀戰數日,趙慈只是閉門不出。心道劉備勞師遠來,先消消他的銳氣再說。趙慈也是讀過兵書的人,做起事來,有板有眼得很。加固城防不說,晚間還安排數輪士兵巡守,重點就在城門處。他知道漢軍在南陽有群眾基礎,城門一定要看死了,別到時候被城中大戶來個獻城而降,自己就悲催了。
劉備軍中混了好幾年,見趙慈如此,哪裡還不清楚他的打算。見狀冷笑一聲,便對張飛道:“益德,前番荊州大戰,你遠去幽燕,未能趕得上。今次趙慈為亂,你便領軍,去稱稱他的斤兩罷。”
張飛領命,便率了大軍,準備器械物具,打算攻城。
感謝書友天意狂為、家有大駱駝的打賞,謝謝大家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