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被曹節一打岔,覺得也是,益州時不時的亂一下,要不,讓蕭瑗和劉備到那裡替朕坐鎮幾年?剛好挾大勝之勢,看哪個敢不開眼!皇帝便道:“唔,那曹卿以為劉備可為何職?”
曹節左思右想,實在不想劉備官太高,但為了把劉備留在益州,豁出去,拼了,於是對曰:“陛下,巴郡蠻人最多,而前太守已論罪去職,可任劉備為巴郡太守。”
此言一出,眾臣大驚,開什麼玩笑,朝廷培養官員不是這樣亂來的,也要看資格的。也就是說任職條件和個人條件。在大漢,想做官,想做高官,得從德行、專業、勞考、功勳、考試、出身等各方面去考慮。當然,大多數時候是以德行、專業、勞考和功勳為重。
選官中的“學通行修、經中博士”、“明曉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剛毅多略,能才任三輔令”這幾條,就是專業資格。醫官,天文官等,還有更詳細的專業要求。而舉孝廉和“德行高妙,志節清白”就是德行方面的要求。
勞考就是年勞和考績獲得的資格,非常重要,這是提撥官員的基本因素。所謂任官年久而資深。這個基本就是資歷了,你任官多少年了,每年的評語怎麼樣等等。就算你每年都是個中等,只要你官兒做得比別人久,你也比別人有資格。
至於功勳,那是特殊情況下的升遷,可以無視勞考。相當於後世的火線提撥……
劉備論出身,論德行,論才學功勳都算夠了。但差就差在勞考上。他為官才多久?治理一縣的經驗都沒有。和他差不多年紀的還都在朝中為郎呢!一郡太守,方面大臣,如今大漢滿天下加起來,郡、國也不過一百掛零,怎麼可以讓劉備任此要職?就算大家再怎麼欣賞劉備,再怎麼覺得他有才學,也不能這樣做。朝廷任官自有制度,不能撥苗助長,不能任意胡來。朝廷培養人才,基本上是朝中為郎,出為縣令,再重返朝廷中樞,再出為地方為官……基本上都這麼曲線升遷的,怎麼可以直接剛入仕不久就火線升為一郡太守,這可是實務官,非清要官。
於是大臣們紛紛進言,說劉備資歷不夠,不足以擔當此重任。皇帝想了想,也覺得不妥,更多的是捨不得,要知道,賣一個太守職位,可不少錢呢!於是便對曹節道:“曹卿此言不美。”
曹節要的就是如此,便又奏道:“陛下,去歲冬,鮮卑賊子宼我幽、並,今年又有數起。朝中諸經博士眾多,不差劉備一人。劉備既然通軍事有謀略,不若使其為遼東都尉,助遼東太守鎮守邊地,為陛下分憂。”曹節反正就是不讓劉備回來,他也知道皇帝和大臣不會讓劉備任太守之職,那麼,擔任個一郡之副,沒事了吧?於是便以退為進,想把劉備扔到遼東去。
盧植勃然大怒,我這女婿和你這閹賊是結了何仇?你要把他弄到遼東去?那是抵禦鮮卑的最前線,你還讓他去任武職,一個不好就得要了小命。不是被鮮卑人砍,就是被朝廷砍。老閹賊,你這是讓我女兒年紀輕輕便要守寡啊!老夫必不與爾干休!
當下便出列道:“陛下,遼東乃御鮮卑、烏桓之要地,邊郡要職,慣以老臣宿將任之。如此方能禦敵於國門之外。劉玄德雖有薄材,但年歲尚輕,血氣方剛,容易衝動。恐其為求軍功而擅啟戰事,不能勝任都尉一職,陛下明察之。”
皇帝想了想,覺得兩邊說得都有道理。聽了曹節的,覺得劉備很能打的樣子,放在邊郡能讓他放心。聽了盧植的,又覺得劉備雖然能打,但太年輕容易衝動,萬一頭腦發熱,主動去打鮮卑人,打勝了倒沒什麼,要是喪師失地呢?算了,還是不要冒這個險了。
皇帝正在沉吟,曹節就知道自己這個主意恐怕是過不了關了。於是又奏道:“陛下,廣陽郡薊縣與廣陽兩縣縣令有缺,奴婢聽聞劉玄德今年將大婚,不若使劉備為此二職之一,方便他於老家舉行婚事。也顯得陛下體恤有功之臣。”
盧植又怒,混帳,他在洛陽就不能成親了?非得弄到邊地去是吧?正欲再言,卻見皇帝見曹節跪在階下,忠心耿耿為自己考慮,數次進言,若是自己再拂了他一番心意,恐傷曹節之心,於是便立馬允了,道:“卿所言正是。”便轉劉備為廣陽令,待其婚期定下,再給婚假一月。到時另有賞賜賜下。
見此,眾臣也沒什麼好說的,只要不讓劉備突然間去任二千石的太守,劉備任議郎也好,任縣令也好,都是份中應有之事。只有盧植一人仍憤憤不平卻又無可奈何。
劉備還在益州,卻不知道朝廷經過一番爭鬥,又把他扔到了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