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墨子與道德經.> 第七十六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六章

【原文】不尚[1]賢,使民不爭;不貴[2]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3]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4],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註釋】[1]尚:崇尚,尊崇。[2]貴:視之為珍貴。

這裡作動用。[3]見:通

“現”,出現,顯露。這裡是顯示、炫耀的意思。[4]虛其心:淨化人民的心思,使之無貪慾。

【譯文】在上位的人,不以功名利祿去獎賞人們,從而使人們不為功名利祿而爭奪;不特別重視難得的財貨,人們也就不會為寶貴的東西而產生貪盜之心;不顯現貪婪之意,民眾就會安於現狀不產生動亂。

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淨化百姓的心思,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意志,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知識,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

聖人按照

“無為”的原則去做,那麼天下就沒有治理不好的。【解析】老子在本章所闡述的無知、無慾、無為是指要消弭貪慾的擴張,配合自然之道行事,萬事不可強求。

“尚賢”是指戰國時期各國在政治上所推行的強國改革的政策措施,即以功名利祿獎賞有功的奴隸和平民百姓,鼓勵他們為國立功和建功,即在內強和外擴以及發展經濟上為國家做出貢獻。

而無功的貴族即被削為平民。在上位者,惟以才智內養,而不以才智施之於民。

世間萬惡,皆起自

“欲”、

“貪”與

“爭”,去欲、去貪、去知識,自然無爭。抱著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己之天下”,則天下無不治。

《墨子與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正在手打中,請稍等片刻,

內容更新後,請重新重新整理頁面,即可獲取最新更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