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發掘中,經常見到的是“合鑄式”。
即每鏡有兩塊陶範,鏡背範上雕刻花紋,中央刻有鑄鏡鈕的凹部,並用與範同質的粘土作一短細的棒形的“沙芯”,橫嵌在鏡範的中部。
鏡面範刻成凹形平面,然後將兩範合而為一。
鑄鏡時將注口向上直立,慢慢注入銅溶液。
待溶液冷卻後,取出鑄造好了的鏡子,經過研磨就可以鑑容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細膩精美的鏤空花紋銅鏡。
這種銅鏡是採用分鑄的方法,把鏡面和鏡背紋飾分別鑄造,再夾合在一起。
這種複合銅鏡,戰國以後就基本絕跡了。
我國古代工匠在生產實踐中,對冶煉和鑄造銅鏡的技藝,不斷地進行總結。
早在《周禮·考工記》中,就記載了製作銅鏡的合金比例。
“金錫半謂之鑑隧之齊。”即銅50%,錫50%,是鑄鏡的合劑。
這篇寶貴的文獻,多數學者認為是戰國時期的著作。
但應該說也包含了商周以來,青銅器鑄造經驗的總結。
戰國以後,工匠們更是不斷探索、實驗。
根據近代學者們化學分析,各種銅鏡的合金成分,因其出產地域和時代的不同,銅和錫的比例有很大的差異。
從戰國開始,銅鏡合金中普遍含有鉛。
鉛加入合金後,使銅鏡鑄造的質量得到了提高。
鉛使得合金溶液,在鑄範中環流得特別良好;
鉛可使鑄出品的表面,異常勻整;
可以利用鉛在凝冷時不會收縮的特性,使鑄造出來的鏡背花紋特別整齊清晰;
鉛可以減少銅、錫合金溶解時極易發生的氣泡,避免砂眼等毛病的產生。
而到了漢代,製作青銅鏡的技術又有提升。
特別是漢代透光銅鏡的發明,更是鑄鏡工藝的又一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