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蟾滴的出現可追溯至漢代。
西漢劉歆《西京雜記》載:晉靈公冢……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潤如新,王取以為書滴。
此條為關於硯滴最早的文獻記載,蟾滴在硯滴中的經典地位早已奠定。
陳文哲看到的正是這種蟾滴,第一件肯定是漢代的古董。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是古代文人所想要達到的境界,提到文人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文房用具了。
文房用具除了常見的筆墨紙硯四種之外,還有筆筒、筆架、鎮尺、印章、印盒等等。
這件漢代文物也是其中之一,它的名字叫做蟾形青銅硯滴。
宋代劉克莊曾在蟾蜍硯滴一詩中寫道“器蛟瓶罌小,功於幾硯多。所盛涓滴水,後世賴餘波”形容的就是這樣的硯滴了。
這件蟾形青銅硯滴,不僅有一定的寓意象徵,還包含了科學原理。
為什麼古人要把蟾蜍,擺在高雅的書房裡呢?
這要從古人的蛙形崇拜說起,蛙是一種卵生動物一次能產卵3000到6000顆。
先民把蛙當成多子的象徵,畫成壁畫或者把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製成蛙的形狀,寄託了先民對種族興旺的美好心願。
同時蟾蜍還有蟾宮折桂的意思,正好符合古代文人學子的訴求。
那麼硯滴蘊含的科學原理,又體現在哪裡呢?
硯滴是與墨、硯配套使用的器具,我們在磨墨的時候,需要向硯臺中滴入一定量的清水,硯滴就是實現這個功能的。
硯滴的巧妙之處在於,它一般有兩個孔口——出水口和注水口,注水口可以控制水流。
給硯臺加水時,手端硯滴,一指按住注水口。
在“虹吸原理”的作用下,手指按捺的輕重啟合,便能控制流出水量的多寡緩急,不致手抖倒出太多水,毀了一硯墨。
注水方便,塞孔則水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