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有收穫,失敗的犯罪考古,也不過是因為他們慢了一步,被其他前輩捷足先登。
而窖藏也算是地宮的一種,只不過規格小店。
還是說劍閣這地方,其中1997年發現的五連窖藏全部為瓷器,多為影青瓷器;
1962年發現的鶴鳴山、臥龍山和1988年發現的小東街窖藏,除瓷器外,還藏有銅器多件。
其他還有些瓶、鼎、燻、爐、燭臺等很可能是供器。
小東街還有瓶、盒、缽等小型玉器和玉雕的蟾、獅、道人乘獸像等。
窖藏遺物雖無紀年,但其形式風格皆屬宋代。
這裡面的東西很多,但是卻不屬於陳文哲。
而陳文哲卻在其中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東西,那是一件宋代龍泉青瓷蟾蜍硯滴。
這也是出自一座窖藏,而且這座小型窖藏之中,藏得還都是蟾蜍硯滴。
陳文哲可是最喜歡成系列的藏品,沒想到這一次回溯,他還發現了一位同好。
硯滴,亦稱水滴、書滴,是滴水以添硯池的文房小品。
硯滴的出現源於水盂,宋人趙希鵠《洞天清錄》載“水滴辨”二條。
古人無水滴,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
水盂是貯水以供研磨墨汁的容器,用水盂往硯裡添水時,容易水流過量,故有硯滴的發明。
故硯滴一般容量較小,設計上通常有單獨的進水孔和出水孔。
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第九“說雜具”中有記載。
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龜滴,由來久矣。
古者以銅,後世以瓷。明時有蹲龍、寶象諸狀。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者則名曰滴,不名曰盂。
硯滴多“象生”造型是其由來已久的一個傳統。
相較於水盂,硯滴更具箇中妙趣,不僅實用,亦堪文房清供。
此處尤其提到蟾滴、龜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