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梅鼎祚《玉合記·義姤》:“瑠璃榻,翡翠樓,手卷真珠上玉鉤。”
很明顯,在古代琉璃都是製作成各種寶物的。
而在古代琉璃屬於價值不菲的藝術品,原因有二。
其一,古法琉璃材料特殊,而且其製作工藝相當複雜。
火裡來、水裡去,要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有的光製作過程,就要十到二十天,且主要依靠手工。
各個環節的把握相當困難,其火候把握之難更可以說是一半靠技藝一半憑運氣。
僅出爐一項,成品率就只有70%。
更關鍵的是,古法琉璃不可回收。
也就是說,一旦出現一點點問題,十數天、幾十道工序,多少人的努力就立刻付諸東流。
其二,琉璃不僅僅是一種材質,更是一種文化產品,更重要的是,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琉璃產品。
主要是製作工序冗長,從構思、設計、凋塑、燒製、細修、打磨至作品完成,需經過四十七道精緻煩瑣的手工工序才能完成。
再就是手工製作,工人必須掌握技術方能操作。
每道工藝均有各自不定的變化因素,且在工藝過程中需經反覆實驗,作品色彩無一雷同,製作難度極高。
古法琉璃製作當中,一隻模具只能燒製一件作品,無法二次使用。
大型複雜作品甚至需要多次開模、燒製才能完成。
低成功率,使作品更為可貴可珍。
其實在古代還有一個難點,就是高溫燒製。
在古代將精選原料,以1400c以上高溫,熔製成各種彩色水晶玻璃,並不太容易。
更何況還需要經過多次精選清洗後,按作品用料比例置於模具中,並設定嚴格的升、降溫曲線。
在這個過程當中,爐溫必須控制在1000c±5c以內。
燒製過程長達15天以上,使水晶原料,精確到每個細微處。
這樣方可確保作品精細奇巧、立體、真實、流線飄逸、清晰。
可是,成本實在是太高了,所以出現了現如今的琉璃製作工藝。
如今的熱成型琉璃,也就是傳統琉璃燒製技藝的製作工藝,已經不是太過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