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最具特色標準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最具特色標準器 (1 / 3)

明代的龍泉窯瓷器,紋飾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壽、金玉滿堂等字。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龍泉窯瓷器的器底十分有特點,而且各個朝代都不同。

比如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採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足端無釉.碗、盤底較厚,與此裝燒方法有關;

北宋早期用託珠墊燒,器底留有託珠痕;

元代中期以後採用盂形墊具,器物外底中間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澀圈;

南宋晚期至元中期採用墊餅托住整個器足墊燒,足端無釉,普遍為硃砂底;

明代又恢復圈足內放墊餅墊燒,外底無釉。

從造型上看,要掌握不同時代的典型器物,以及同一器物在不同時代的造型特點。

以鬲式爐為例,這種造型在宋代較為常見。

宋代爐一般較矮,輪廓鮮明,板沿口外伸,束腰,腹部突出,三足緊收,廓線起伏明顯,整體造型優美細膩。

而明代的同類爐整體造型較呆板,廓線不夠流暢。

從細部看,宋代爐器足底部較圓,而明代爐器足較平呈蹄形。

從胎體上看,宋代龍泉窯器物胎土顏色,為白中泛灰。

底足露胎處可以看到桔紅色窯紅,胎體適中。

較元、明時期的胎體,要輕薄得多。

明代龍泉瓷胎體厚重,胎色灰黃,底足露胎處顯現赭褐色窯紅。

從釉色上看,典型的宋代龍泉瓷釉層較厚。

釉色青翠,光澤柔和,釉層中有氣泡,分佈大且稀。

明代龍泉瓷釉層比較薄,玻璃化程度高,透明度好,表面光澤強。

釉色或綠中帶棕,接近艾綠,或黃中帶灰,二者都很不悅目。

從紋飾看,宋代龍泉窯器物純以釉色取勝,紋飾裝飾極少。

即便有紋飾,也多是刻花裝飾輔以篦點和劃紋,以及波浪、雲紋、蕉葉等圖桉。

構圖極為簡練,手法生動。

而明代器物上的紋飾,裝飾較為繁複,圖桉帶有了明顯的象徵意義,是明代龍泉窯器物比較常見的裝飾手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