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得天獨厚,三次輝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得天獨厚,三次輝煌 (1 / 3)

元代龍泉窯瓷器以劃花為主,花紋粗略,線條奔放。

紋飾以雲龍、飛凰、雙魚、八仙、八卦、牡丹、荷葉等為多見。

此外,還大量出現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

明代龍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體厚重,製作粗糙。

胎色為灰黃,釉層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澤強。

釉色有青灰、茶葉末、灰黃等幾種,裝飾以釉下刻花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裝飾方法。

宋代龍泉青瓷,是青瓷工藝的歷史高峰。

其青瓷的釉色與質地之美,亦如巧奪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為之傾倒。

那麼,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龍泉窯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軌跡呢?

朱伯謙先生在《龍泉窯青瓷》一書中,曾將龍泉窯的發展歸納為開創、發展、鼎盛和衰落四個階段。

魏晉和五代十國是開創時期,瓷窯少,生產時斷時續,處於就地銷售斷斷續續的生產階段;

北宋至南宋前期是發展期,瓷窯發展快,逐漸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

南宋後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窯迅速發展,青瓷質量大大提高,產品暢銷國內外廣大市場;

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後龍泉窯處境艱難,瓷窯不斷地倒閉減少,至清代晚期結束。

如果說這四個階段,勾勒出了龍泉窯發展歷史的整個脈絡。

那麼,龍泉窯發展史上的三次輝煌期,則是連貫發展脈絡的重點和要點。

龍泉境內山嶺連綿,森林茂密,瓷土等礦藏資源極為豐富。

又居於甌江—卜遊,不僅具備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資源,還有便利的水路運輸,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早在三國兩晉時期,當地的老百姓便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開始燒製瓷器。

他們吸取甌窯、婺州窯等周邊窯場的制瓷技術與經驗,開始燒製青瓷。

但當時燒製的青瓷非常粗糙,窯業規模也不大。

這一狀況到了五代和北宋早期,卻出現了突然的變化。

這一時期也被稱為,龍泉窯青瓷的“迷惑期”。

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澹青釉瓷器。

這種澹青釉瓷器,器形規整,釉面均勻光潔,透著澹澹的青色。

有些還經過刻劃修飾,與粗糙的早期龍泉青瓷相比,似乎缺少過渡。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