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互相浸潤、斑駁淋漓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互相浸潤、斑駁淋漓 (1 / 3)

例如唐禮明器之制,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挺馬偶人高一尺。

其他音樂隊、童僕之屬、威儀服玩,亦各視其生前之品秩而定之。

初唐之末期,始興厚葬之風。

其後自盛唐至中、晚唐,厚葬之風益甚。

舁明器而行街衢,陳墓所,奏歌舞音樂,張帷幕,設盤床,以造花、人形、飲食施路人,殆如祭祀。

因為唐代講究以三彩明器作為陪葬品,所以,從清末建築南河汴洛鐵路以來,在陽洛北郊邙山等地之唐墓中,先後發掘為數頗多之三彩器與俑像。

唐三彩不論其形制與色彩之施化,均具極高之藝術意匠,從選料、塑形到翻模、燒製,要經過72道工序。

單說選料,就大有講究。

唐三彩要經過兩次燒製,首次燒製前的胎體是用碾碎的石料混合黏土製成。

石料好,燒製的素胎才白淨;

上釉後,再進行二次燒製,色彩便鮮亮起來。

塑形,最考驗手藝。

比如三彩馬,身長要略大於身高,整體線條才流暢;

尾巴做短,才能體現肌肉與力量感。

最重要的是馬頭,脖子歪的程度、嘴巴開合的角度,都有講究。

差以毫釐,形神就不對了。

一件完美的唐三彩,往往是踏著萬千碎片而來的。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要將開採來的礦土經過挑選、春搗、淘洗、沉澱、晾乾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製。

燒製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

在窯內經過1000-1100c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

其燒成溫度,約800c。

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

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髮這麼一個過程,然後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