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陽洛墓葬出土三彩馬,在不同的部位施各種釉色。
馬身黑色,頭、鬃、尾、蹄均為白色,鞍韉為綠、黃、白色三色,革帶為白色。
整匹馬釉彩和貼花裝飾高貴華麗,神采飛揚。
點染融彩法是透過點染彩點、綵帶和彩塊,使各種釉彩配置、配合、流串,構成大小各異、濃澹不一、虛虛實實、斑斑駁駁的畫面,具有豔麗濃郁、典雅朦朧的美感。
彩點,有淺底深點和深底淺點兩種。
淺底深點,是在素胎或淺色底釉上,塗以大小一樣或大小不一樣的釉點,排列整齊或自然散落;
深底淺點,是透過特殊工藝留白,採用塗蠟或油脂的方法,先用蠟點出大小不一散落或排列整齊的圓點,再掛釉彩。
燒製時塗蠟處釉彩,暈散形成若虛若實的白色斑紋。
綵帶是用各種釉在器物上畫成彩條,或在器物上部點上釉色,經過高溫熔融形成一條條自上而下的綵帶。
這種綵帶由於器表的凹凸與起伏,釉色的濃厚和澹薄,任意浸漫和流淌,形成變幻莫測、自然天成的垂流條紋。
這種垂流交融的方法,在西陝三彩上使用較廣,南河三彩上則較少使用。
彩塊是用不同顏色,在器物上任意塗抹,由於釉彩的流串和交融,構成了如晚霞般明豔,又如雲霧般變幻的畫面。
這是三彩器皿上,運用最多的方法。
加彩貼金法,又可分為區域性素胎彩繪,和釉上彩繪貼金兩種方法。
俑類的頭部一般都不施釉,在素胎上用朱、黑、赭等色畫出人物五官和帽飾,有些還貼金,這就是區域性素胎彩繪貼金。
與釉彩相比,彩繪可以細緻入微地將人物的鬚眉五官描繪出來。
還可以根據不同人物的身份特點,作不同處理,使俑具有強烈的個性。
因此在三彩盛行期間,仍在俑的頭部採用彩繪的方法。
釉上彩繪貼金,是在釉上區域性彩繪貼金的方法,可以彌補三彩釉表現能力的某些不足。
經過彩繪,人物的衣飾、動物的造型得以強調,貼金又增加了豪華的效果。
三彩技術完全成熟以後,有些俑仍採用這種方法。
例如天王俑或武士俑,全身都施一層薄釉,然後用彩繪出衣飾、五官,鎧甲部位貼金。
唐墓出土的一些鎮墓獸,彩色淋漓,在獸的火焰狀翅膀上貼金以提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