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年間,顯然是明代外貿最活躍的時期。
像是陳文哲的發現,並不是偶然,根據國內的一些專家研究史料,南海地區的至少有6艘沉船,屬於萬曆時期。
粵省博物館藏的明代中後期沉船,就有不止一艘。
其內的陶瓷來自於兩艘沉船,像是“南澳I號”及“萬曆號”,均屬於萬曆時期的商船。
其內出水的瓷器也有不少,其中經典像是明萬曆漳州窯青花“糧”字大盤。
漳州窯青花“糧”字大盤高8.7、口徑33.0、底徑13.0厘米,於“南澳I號”發現。
還有明萬曆景鎮窯青花封侯爵祿圖“富貴佳器”款盤,它高4.2、口徑18.5?19.1、底徑12.0厘米,也是於“南澳I號”發現。
“南澳I號”,沉沒於粵省南澳縣三點金海域。
學界對於“南澳Ⅰ號”的年代認識有萬曆年間、萬曆三十六年以後、隆慶開海之際幾種看法。
但總體而言,“南澳Ⅰ號”的青花瓷年代,指向為明代晚期。
“南澳Ⅰ號”船載瓷器,主要為胡建漳州窯系和景鎮窯系產品。
其中漳州窯系瓷器,達2萬件以上;
景鎮窯系達5000件以上,有青花和五彩兩個品種。
從此可以看出,“南澳Ⅰ號”的船載瓷器,以漳州窯的青花瓷器為大宗,青花大盤和帶蓋缽是代表**物。
這些青花瓷器的瓷胎和釉質比較厚重,青花顏色發灰或者較為暗澹。
其上繪製的人物或花鳥圖桉比較隨意,底足粘有細砂,也就是所謂的“砂足器”。
很顯然,陳文哲發現的這一艘沉船之內的瓷器,也是來自這兩個地方。
所以他發現的瓷器,即有胡建那邊的,也有景鎮的青花瓷。
一般來說,出海的瓷器,肯定是就近採購。
於這一點來說,肯定是採購胡建這邊的瓷器更加合理。
要知道只是一個運輸,就可以節省大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