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現在陶瓷廠中的柴窯,並不是他修建的,甚至是他都沒有參與設計。
而是請的景鎮那邊的老師傅,沒辦法,那邊的老師傅才是最專業的。
要知道,看似簡單的修建柴窯,可一點都不簡單。
而現在還會這種手藝的,一般都是景鎮那邊的把樁師傅,也就是俗稱看火人!
陳文哲修建的是蛋形窯,這種窯口又叫景鎮窯和柴窯。
一般這種窯口,窯長18米到20米,全窯容積150立方米到200立方米。
這麼大的窯口,要使用多少磚?
都是定製的特殊磚塊,都需要耗費多少錢?幾十萬都是少的。
而這還沒有說燒窯的消耗,所以,一般人是玩不轉柴窯的。
當然,這不包括陳文哲。
直到現在,陳文哲的眾多技藝之中,還是以燒窯技術為最高。
他的所有手藝之中,也是這門技藝,首先突破到宗師級。
而且就算是這樣,陳文哲感覺他的燒窯技術,還在提升。
就是因為發現了這一點,陳文哲知道在突破大師,成為宗師之後,應該還有一個更高的等級。
而想要達到這一等級,陳文哲最有可能首先觸及到的手藝,肯定就是燒窯,也就是看火。
可想要看好火,必然要對柴窯有所瞭解,甚至是要十分熟悉。
就是因為這些原因,現在在學習各種瓷器製作技術的同時,他也在順便學習燒窯技術。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把樁師傅,還能在這一方面有所突破,肯定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當然,陳文哲的付出要少很多,畢竟現在景鎮那邊還有不少很厲害的把樁師傅。
他不需要自己摸索經驗,只要學習一下那些人的技術就可以了。
而這也不難,因為他就從國內聘請了好幾名老把樁師傅。
在商業化時代,大批次生產,讓瓷器作品趨於雷同,這就形成了獨特美感度缺失。
只不過在滾滾商業洪流中,仍有一部分匠人堅守古法制瓷,傳承柴窯獨一無二的古韻。
他們用繁複的工序、考究的工藝,塑造出無數精美瓷器,追思古人,再現經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