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我的系統不正經>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流傳中形成的哥窯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流傳中形成的哥窯 (1 / 3)

傳世哥窯,從器物的胎色、釉色、工藝、造型等方面對比和分析,其特徵還是十分明顯的。

首先,傳世哥窯瓷器的胎色特徵很明顯。

雖然哥窯瓷器的窯址和燒造年代,全都懸而未決,一直是考古界最具爭議的話題之一。

但是傳世哥窯瓷的瓷胎是什麼樣的,卻早已達成共識。

傳世哥窯瓷器的胎質, 分為瓷胎和砂胎兩種。

胎色主要有兩種,第一種具有典型的“紫口鐵足”特徵,胎色多為紫黑、鐵黑、深灰和淺灰等色。

另一種沒有“紫口”特徵,其露胎處呈現醬褐色,胎色多為土黃色。

再就是傳世哥窯瓷器的釉色特徵,傳世哥窯瓷器的釉色主要是灰青色、淺灰青色、炒米黃色、淺炒米黃色等。

其中灰青和淺灰青色的開片, 多呈深黑色。

而炒米黃色和淺炒米黃色的開片,多具有“金絲鐵線”和“文武片”特徵,而且炒米黃的釉層較厚。

一般來說,傳世哥窯瓷器的釉,多呈失透乳濁狀,釉面具有酥油光澤,屬於一種無光釉。

再就是傳世哥窯瓷器的工藝特徵,傳世哥窯瓷器的工藝十分精湛,底足工藝分為裹足支釘和露胎圈足兩種。

裹足支釘多露黑胎,支釘痕跡很小。

露胎圈足的器底多采用墊餅墊燒方式,修足十分利落,不拖泥帶水。

其他還有傳世哥窯瓷器的造型特徵,這個就比較特殊,因為傳世哥窯瓷器的造型多以小件器物居多。

其中各式碗、盤、盆、罐、貫耳瓶、魚耳爐、五足洗、渣鬥式尊等,是常見的器形。

這些造型頗有古韻,意味深長。

最後就是燒製特點,其中“聚沫攢珠”這種獨特的特徵,更是顯著。

傳世哥窯瓷器的釉層很厚,最厚之處甚至可以與胎的厚度相等同,釉內含有氣泡, 如珠子隱現一般,所以素有“聚沫攢珠”的美贊。

歸納起來,最為重要的特點,其實就是三種“紫口鐵足”、“金絲鐵線”、“聚沫攢珠”。

前兩個特點,跟材料和燒製工藝有關。

而最後一個“聚沫攢珠”更簡單,就是跟釉層厚薄有關。

這個陳文哲早前就研究的十分透徹,就是釉層太厚,封鎖住了器胎內部的水分,讓它蒸發不出來,留在釉層之下形成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