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都市言情>太受歡迎了怎麼辦> 三【他從哪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三【他從哪來?】 (1 / 2)

就像那個認為晚上蘋果會變色的人一樣,大多數人認為,這些令人不適的文化產品,是因“唯利是圖的資本家,團隊,創作者”而來,這些混蛋們為了賺錢,開啟了潘多拉魔盒,不斷的販賣他們這些噁心的低俗的產品。

這當然是錯的,而且很容易論證。

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無論是橫店還是好萊塢,無論是寫還是做音樂,大多數成熟的創作者,做大多數事的目的都十分明確——賺錢,當然也可以為了夢想,但我們在說大多數,而且那些高喊夢想的人,一旦夢想實現開始賺錢,他們做的事與沒有夢想的人並沒有什麼差別。

在不違法,不嚴重違背道德的前提下賺錢,“賺錢”實在談不上錯,無非是吃相的問題,我們可以說馬雲用餐的時候十分優雅,鳳姐則十分難看,但他們都是合法的勞動者,去努力賺取報酬,我們可以說前者高雅後者低俗,前者有貢獻後者是傻蛋,但他們都沒錯,因為合法賺錢是沒錯的,而且是我們每個人都在做的事,構成今日商業世界的基石。

所以那些“唯利是圖”的資本家捧紅小鮮肉去賺錢,這完全合規,而且全世界都在這樣做,美國的小鮮肉們身價可比這邊高得多!

唯利是圖是資本的原則,他沒有義務忠於某種理想與信仰,什麼賺錢就去做什麼,簡直沒有比這更對的東西了,小鮮肉吸粉,王者榮耀不遺餘力吸引玩家,做這些事不是為了什麼崇高的理想,只是為了賺錢。這如果是錯的話,那麼一個行政文員一絲不苟的做表格就也是錯的了,除非他有一個有一個“製出最完美表格的偉大夢想”。

我們當然可以肯定,無論在哪裡,都會有一些懷有忠貞電影信仰的製作人存在,但他們絕非主力軍,支援整個好萊塢運作的是成本和收益,每個公司,電影,編劇都在為賺錢而奮鬥,工會組織的罷工,明星的走秀,乃至奧斯卡頒獎典禮,都是建立在大家對金錢的共同嚮往上的,而非信仰、意志力或者別的什麼,反而在橫店,喊著“電影夢想”的人貌似更多一些,也許是因為他們根本還沒有計較錢的資格,倘若他們有一日真的實現了電影夢想,想必對片酬斤斤計較的程度並不比任何一個資本家遜色。

“更多的人為賺錢而工作”,這是一個基礎得不能再基礎的基石,在哪裡都一樣,中國與美國電影人在這一點上並不存在什麼差異,好萊塢拍出優秀電影也絕對是為了賺錢,不會是為了什麼偉大的電影夢想。

尤其是在電影技術上,總不會有個特效師高亢的喊“我的夢想是做出世界上最華麗的特效”!

他只是想做出好特效,得到更高的報酬罷了。

這些話說明了大家目的一致,覺悟不分高下,好萊塢電影優秀並不是因為他們偉大,中國電影如何也並不是因為他們低俗,大家都是一樣去賺錢的,請不要在做人的品質和思想覺悟上尋找攻擊“小鮮肉”的理由。

這是一種典型的錯誤,先找立場,再找理由,這也是網路上99.999%撕嗶的過程,總能有千萬個例子和理由,這不是辯論,而是要看清事實。

神奇的是,好像大多數人都更接受“中國人唯利是圖品質惡劣”這個事實,對小鮮肉的指責都是基於“品質”、“良心”、“社會責任感”、“貪婪”這種理由的,這讓人難以理解,好萊塢的大佬並不比中國的小鮮肉公司老闆高尚,既然都是合法賺錢何來高尚低劣之分?

因為中國人,或者中國商人、藝人、創作者低劣,而拍不出好電影,這實在錯的太離譜了,請永遠不要嘗試質疑一個“合法賺錢者”的品質,你看到的只是他們的姿勢而已,馬雲喝一杯咖啡很優雅,而鳳姐在地鐵上的腿很粗,美國也有他們的馬雲和鳳姐,也許是喬布斯和某個沒有下限的網紅,這都是一樣的。

以上的部分聽上去順理成章,但還不是致命一擊,距離致命一擊還有一段路要走,因為我們要給出的不是一個聽上去舒服,符合人們本能立場的粗淺結論,我們要符合科學邏輯的探討“他從哪來”,說老實話,培養這樣的思維方式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更多的人都是“不爽就罵”,為什麼有點內容的人壓根就只看不說了。

既然中美電影人都是為了賺錢,無分高尚低劣,那我們只好關注其他因素了。

先看最直觀的智商和執行力,我不認為中國人在這方面會輸給任何人,如果有人就是咬定中國人智商低執行力低下……那就實在沒的說了,我將不得不拿出一萬個例子來表示中國人的強大,對方再用一萬個例子表現“劣根性”,這事兒就沒完了。

用科學的方法來證明,那就是把同樣的任務,交給沒有受過後天教育影響的100箇中國人和100個美國人,看看他們誰完成的好,這個實驗沒法做,我們透過的現實世界的智力測試和專案完成能力,在側證中國人不比美國人差,相信這是共識。

至於電影技術,在這個國際化的時代,雙方都可以跨國僱傭團隊與工作室,人才流動也十分頻繁,《長城》即是最好的例子,透過合作與外包,可以相當程度的打破技術壁壘,根本說不清楚電影該算是哪個國家制作的,實際上許多我國團隊是擁有好萊塢級特效水平的,雖然無法與漫威超級大片匹敵,但做出令人滿意的特效並非難事。

“技術差距”存在,但那條溝上已經搭起了無數個橋樑,我們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好電影沒有美國多”,而是“中國幾乎全是小鮮肉,沒有好電影”,不是50和100的問題,是0和100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面前,隨著“技術橋樑”的搭起,技術差距因素單單隻能是一個因素,而並非決定性的。

另外一個因素“資本”,雖然我國電影的預期票房仍然與好萊塢有相當差距,很難出現投資一億美元以上的大片,但一億美元以內是拿得出手的,事實上《長城》的投資已經遠超這個數字,並且碾壓了同期絕大多數好萊塢電影,幾乎達到了《銀河護衛隊》的水平,此外,中國資本甚至已經開始在好萊塢投資,《魔獸》與《金剛:骷髏島》中都流淌著大量的中國資本血液。(嗨呀景大小姐好美啊!為了她去買的票!)

資本的差距的確存在,但早已沒那麼大了,在中國電影投資能力內的好萊塢優秀作品數不勝數,不談那些小成本的優秀故事片,也不說年代久遠的電影,近期的《神奇女俠》、《太空旅客》、《異星覺醒》、《血戰鋼鋸嶺》等等影片,悉數在中國電影資本能承受的投資區間內,實際上這些電影單在中國的票房與播放授權,也足以覆蓋成本了,當然,考慮到宣傳發行與院線分賬,情況要複雜一些,但這只是量的有限差距,還未達到質變的級別。

許多日韓印度電影也證明了這一點,資本差距並非是決定性的。

也許更重要的是其進口大片的“品牌”,這也許才是真正的無價瑰寶。倘若中國拍攝一部《太空旅客》,有勇氣第一批進入電影院的人恐怕不多,但正如《摔跤吧爸爸》一樣,在這個資訊科技高度活躍的世界,優秀且符合市場需求的電影,無論其宣發有多爛,觀眾都會給他足夠的票房。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