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是!
就是不行!
之前的“心”,不過就是一個清清靜靜罷了,還是刻意保持的。
在“身”不怎麼樣的時候,這“心”還算是先進,能起到示範和引導作用,就像在一群不識字的人當中,哪怕是小學生,也算有文化,也能得到眾人的仰慕一樣。
但當原先這些不識字的人全部成為大學生之後,原本“有文化”的小學生,就不夠看了。
修行中,在“身”有了成果之後,“心”也是這樣,需要重新進修。
所以就有了“我道六境”的第二境。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身有漏,識有染,為塵世之身心。”
“造化之下,缺憾得彌補,此是初陽雪消境,謂身之漏、識之染為雪,陽出得以雪消。”
“心”,究竟是以“身”為基礎的。
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且不說“想要抓住男人的心,就要抓住男人的胃。”什麼什麼的,就說讓一個人,一個普通人,三天不吃飯,三天不睡覺,然後會怎麼樣?
其實很好猜測。
不管其原先的“心”是怎麼樣的,這個時候,大多都會一塌糊塗。
反之,如果“身”的方面通達呢?健健康康,無疾無病,吃飽睡好,又無雜事亂事煩事纏身,那麼其“心”會怎麼樣?——應該說,就算差,也差不到哪裡去。
更多的情況,是微微一笑很傾城,哦不,是微微一笑天地寬。
是以,“我道六境”的這第二境,“初陽雪消境”,“身”在進步,更多的,卻是“心”在進步。
以前,方天對此境中的“身之漏、識之染”有所想象,但不夠透徹。
而現在,走過了這一境,自是清清楚楚。
他識海中的那個太陽的存在,讓他的身體永遠處於最佳的狀態,誇張點說,哪怕身體中的一個細胞,都不會受到委屈,現在看來,用“陽出得以雪消”這個話來描述,實在是再貼切不過了。
這不是什麼形容,而根本就是實打實的描述!
這是“身之漏”。
而至於“識之染”,在明悟了“為天地之心”的義旨之後,方天難以言述他具體獲得了什麼,只能說,許多東西,許許多多東西,在其看來,都和以前再也不一樣了而已。
尤其是對於生命的認識。
但具體如何,方天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慢慢體會。
而不管怎麼說,當下,“身無漏”,“識無染”,陽出遍雪消,身心方面,算是初步步入一個“圓滿”境界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