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此法用於擇人,那就是“四隅擇人法”,將此法用於立身處世,那就是“四隅立身法”。
怎麼個立身呢?
將四隅兩兩相對連線,那兩條直線的交點,就是立身之處,就是華夏先哲所謂的“中庸”。中庸不是讓你一直待在這個點上,而是讓你將這個點作為立身處世的原點。
該得意的時候,你就盡情得意,得意完了,你得趕快回到這個原點。該失意的時候,你也可以盡情失意,失意之後,你還是得立馬回到這個原點。
將這個點作為據點,四處出擊,而又永不背離,那就是活得恣情縱意,卻又一直蹈踏著中庸之道。
所以老老實實未必是中庸,規規矩矩未必是中庸,溫溫和和未必是中庸,誠誠懇懇同樣未必是中庸。
所以放誕不羈可以是中庸,劍走偏鋒可以是中庸,凌厲霸道可以是中庸,胸藏城府也可以是中庸。
中庸是大道,而不是行為。
踐中庸之行者,多為庸人,體中庸之道者,才是達者。
“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是華夏先哲相當推崇的一個立身、涉世、處事原則。
你是一個畫家,你的心中需要放得下萬里江山,你的筆觸卻要深入到一片葉柄上的一隻小小螞蟻。
你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物理學家,深諳各種天體及其執行法則,但是在給你的小女兒講星空的時候,卻要再真誠不過地告訴她:“你是我的天使。看!你就是從天上那顆最亮的星星上走下來的!”
在她長大後,她會知道,這是謊言。
但是在她心中,你那無數震驚世界的物理法則,或許都沒有這一個小小的謊言來得重要。
她會因為這個謊言愛你,而不是因為你的那些物理法則。
知識可以透過時間來彌補,而愛則不能,愛需要一以貫之。所以當知識和愛相撞的時候,知識需要給愛讓道。
這是什麼?
這就是中庸。
這樣的一個世界,就是中庸的世界。
方天並沒有給安迪、法爾斯坦等人講這樣的一個道理,並沒有告訴他們,最好的修行方法是四隅定位,而不是簡單粗陋地走向原本的反面,接觸感受那原本反向的世界。
這當然不是因為藏私或什麼捨不得。
而是因為同為修行中人的他,現在已經知道,有些東西,還是最好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著,在行走中感受,在感受中獲得。
那樣的一個獲得,才是真獲得。
道不是別人告訴你的,而是自己走出來的。
若是這幾人中以後有人走上這條道,那時,他當是決不吝與其作一次深談的,然後將此中原理盡數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