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原本的反面,其實並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或行為。
理想的行為,應該是舉一反三。
什麼叫舉一反三?
前世的華夏先哲孔夫子曾經有言:“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隅”在這裡作方向、方面講,四隅,就是四個方面、四個方向。
舉例而言,看一個人的性格,你不能只看他順風順水時的表現是怎麼樣。他在春風得意的時候表現得很謙虛,你就點頭讚許道:“不錯,這個人真不錯,我喜歡!不像某些人,稍有點得意立馬就把尾巴給翹起來了。”
這個時候孔夫子就會搖頭曰道:“nonono,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你這樣的看人,會很杯具的。”
你還應該看看這個人失意落魄的時候怎麼樣。如果他失意了,落魄了,倒黴了,陷在爛泥坑裡了,就表現得很乖張、很孤僻、很怪異,那就說明,他春風得意之時的所謂謙虛,不過就是挾著勝利的果實,悠哉遊哉地將心中的那份驕傲轉化為怡然自得罷了,於是看起來,像是謙虛。
其實這謙虛只是形於表面的,內裡麼,誰都沒有他驕傲。
這只是兩隅,還有兩隅呢?
得意、失意是臨時的狀態,那麼另外兩隅就應該是較為穩定的層次。
就好像一碗水,這水的平靜與不平靜表現的是狀態,而水量的多少,比如說一碗啊、一缸啊,就表現的是層次。
看了一個人得意和失意時的兩種表現,還不夠。
你還要看他身處低位和身處高位又或者身處客位和身處主位時候的表現。
他是一個小職員,並且才進公司。工作中勤勤懇懇,工作外任勞任怨,舉凡端茶倒水掃地抹桌的事他都搶著幹,並且大事小事,早請示晚彙報。於是你就說:“這個人不錯,我喜歡!再觀察觀察,如果可以的話,就把他收為小弟吧!”
(若干年後。該大哥被該小弟一刀幹翻,“汝妻子,我養之,大哥九泉之下但請安心,一切都有小弟也!”)
他是一個開拓創業時期的君王。求才若渴,虛懷若谷,你明明只有三四分的才華,他把你捧著伺候著,當無雙國士、無上國師看待。終於有一天,他鼎定大業了,你欣慰而笑,而他高興,為自己自豪。
晚上睡覺的時候你還在想著,他會封我一個什麼職位呢?
(被你想著的這個人正在深宮中對左右密令:“派幾個刀斧手。去,把這個老傢伙給我給剁了,草,老子忍他很久了!真當自己是個人物了?”於是你這一覺睡得太酣,酣到再也沒有醒過來。)
(三天後,舉國哀悼,那個人在你的靈前痛不欲生,“嗚呼哀哉!痛失國師!悠悠蒼天,此後何人能再殷勤教導於朕?國師於我,如師如父。今日朕失師失父矣!”末了下令,國師有大功於國,配享王廟,子孫後代。非反不罪。於是你的家人感激涕零,你的兒子願以一死報君恩。)
這就是“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杯具。
因此中國古代,大凡明白此理的上位者,在考察下屬欲引為心腹或接班人的時候,都要捧幾下,砸幾下。讓其獨掌大權幾次,讓其有位無權坐坐冷板凳幾次。
將其在這四隅中的表現都看在眼裡了,然後才說,“可。”,或者“不可。”
可之後,不管你以前現在居何職位,都可以一路青雲直入中樞。
不可之後,同樣,不管你以前現在居何職位,都永遠地一邊涼快去吧,你就算做到死,做到最高層次,也只能是那個層次裡的附屬型人物。
這就是四隅定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