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圖南下佔領戰略要地新津縣城,以便開啟往南或往西的通道,為自己和清軍拓展生存空間。
那天,田武魁和朱波瀾各帶一萬五千精兵,做好了出城準備。
趙爾豐一聲令下,安裝在南門城樓上的數十門火炮齊聲轟鳴。
清軍突然開啟南門,三萬精銳部隊從南門衝出去,快速向南郊突圍。
川南同志軍統領侯寶齋,早已在南門外佈置了三道防線:
侯寶齋親率南路同志軍組成第一道防線;
劉自強率領原紅燈教人員組成第二道防線;
雙流及鄰縣同志軍組成第三道防線。
各路同志軍在南門外死守阻擊陣地,清軍發起數十次衝鋒,同志軍的陣地多次失而復得,雙方形成了拉鋸戰。
川南同志軍與清軍在南郊,相持近半個月。
終因民軍的武器落後,後勤供給跟不上,人員傷亡較大等原因,三道防線最終都被清軍突破。
侯寶齋不得不下令川南同志軍撤出南郊,退回到雙流和新津縣城一帶佈防。
各位看官,新津縣城是成都西南的門戶,三面環水,外來兵馬要兩次渡河,才能到達城下。
其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清軍如果佔領了新津城,往南可以從水路南下重慶,與端方的湖北新軍會合。
往西可以打通川藏通道,去川西大山與邊防軍將領傅榮華會合。
往北則可以進入成都,堅守在省會周圍。
因此,新津縣城的得失,是雙方戰略爭奪的焦點。
川南同志軍撤回新津縣城時,受到新津東門外的清軍巡防軍的阻擊。
同志軍冒著槍林彈雨衝鋒,鼓角聲、呼號聲、槍聲、炮聲如雷霆震怒,使巡防軍聞風喪膽。
同志軍衝破巡防軍的阻擊陣地後,放火焚燒了軍營,巡防清軍最後全部繳械投降。
佔領新津縣城後,侯寶齋與劉自強商量,決定以新津三渡水為界,在河西岸邊隔江防守,依靠西河、金馬河構築起三道防禦工事。
在西岸寶資山上設定炮臺陣地,集中沿河所有船隻到西岸,不讓東岸的清軍渡河。
在各道防線和城牆上堆積大量石灰包和紅條石,以防備清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