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楊展打敗張獻忠後,起初他並不知道沉船裡藏有金銀。
一位大西軍中倖存的船伕,投奔了老鄉楊展。他告訴楊將軍,張獻忠將金銀悄悄藏在木鞘中。
載寶的木船被燒燬後,木鞘隨即沉入江底。
楊展馬上命令軍士,用長長的尖槍去江中釘刺沉在江底的木鞘。
先將尖槍釘在木鞘上面,然後再將木鞘拖帶上來,用這個辦法回收了不少裝有金銀的木鞘。
在整個四川,當時因戰亂饑荒很嚴重,唯有楊展的家鄉嘉定富庶安定。
據歷史記載“展取所遺金寶,以益軍儲,自是富甲諸將。”
說明江口大戰後,張獻忠寶船裡的沉銀,大部分被楊展打撈上來,一部分作為軍需儲備,一部分賞給了家鄉的諸將。
趙爾豐著急地問道:“那為什麼後人還一直在尋找錦江藏金呢?”
渡邊耐心解釋:據文獻記載,“沉銀”和“埋金”是不同時間的兩個事件。
“沉銀”在前,“埋金”在後。錦江“沉銀”說的是張獻忠的寶船,被楊展燒燬後,船上的金銀財寶自動沉入江底,屬於被動沉銀。
錦江“埋金”,史書上稱為“錮金”,是張獻忠被楊展打敗,回到成都後,把金銀埋到錦江裡,這是他主動藏金。
趙爾豐道:“渡邊教授,你對張獻忠藏寶有深入研究,我完全相信你。我派個‘摸金校尉’配合你,先去尋找錦江裡的‘錮金’吧。”
於是,趙爾豐令“摸金校尉”馬飛龍,聽從渡邊的指揮,到錦江河流全域去勘察。渡邊要人安排人,要錢就給錢,務必找到張獻忠的水藏財寶。
馬飛龍隨考古隊一起,順著錦江河流,在兩岸跋山涉水,苦苦尋找了一個多月,還是沒有查到張獻忠藏寶的蛛絲馬跡。
渡邊在錦江沒有收穫,他就帶考古隊進入岷江,去新津渡口周圍詢察。後來又去青神江考察,都沒有找到張獻忠藏寶的線索和蹤跡,渡邊心裡非常焦急。
“摸金校尉”由於立功心切,本來一心想盡快找到張獻忠藏寶,趙爾豐用這些財寶大規模擴軍,一定會給自己一個大軍官噹噹。
可是折騰了這麼久,還是沒有一點收穫,他心焦火燎,坐立不安。
馬飛龍突然想起了一首兒歌,或許是張獻忠藏寶的線索。
他馬上去告訴渡邊隊長,將“四川一群羊,二水口內藏……”唱給他聽,最後提醒道:“很多人猜測,張獻忠把財寶藏在二水口裡面。”
渡邊問:“二水口在哪裡?”
“摸金校尉”道:“不知道。風水大師鄧鳳生在錦江的兩江匯合處,找到兩個被認為是‘二水口’的地方,可是都不對,沒有挖出多少值錢的東西。”
渡邊微微笑道:“請風水大師尋寶,那不是笑話嗎?”
其實渡邊暗想,這首兒歌很有參考價值。
但是,鄧鳳生是不是弄錯了?二水口可能是一個地名,而不是兩條江的匯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