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道:“沮授不在,誰堪為將?淳于仲簡有威,韓莒子、蔣義渠皆猛將,可使之禦敵,統兵千里入於敵境,則難矣。”淳于瓊、韓荀、蔣奇皆非其人。
田豐道:“審正南或可。”
袁紹道:“正南現與沐並等在渤海南拉鋸,亦難抽身。”審配無暇他顧,袁譚過於年輕,亦非領兵人選。
田豐道:“豐當隨袁公北上,誰留守鄴城?”
袁紹道:“淳于仲簡為正,高子瞻為副可以。”高子瞻即高覽。
田豐點頭同意道:“淳于將軍粗猛,高校尉精細,正堪配合。”
袁紹點點頭,直起身子,奮然道:“高祖六十有二仍親征黥(qíng)布,吾年才四十餘,何為不能披甲執銳,以討逆賊乎?”長眉挑起,雙眸放光,氣昂昂淵渟嶽峙,志糾糾霜雪孤寒,威勢逼人。
黥布即英布,與韓信、彭越為漢初三將之一,韓、彭死後而反,劉邦親征,破之,回師經過故鄉沛縣,唱《大風歌》。但劉邦畢竟年紀大,又受了箭傷,當年就駕崩了,此事雖壯,不算吉利。
田豐見袁紹奮發,大為歡喜,這才是自己追隨的袁本初!想當年弱冠登朝,播名海內,圈養死士,好做聲價;值董卓擅主廢立之際,則橫刀長揖,忠義奮發;單騎出奔渤海,董卓亦懷憂懼,不得已任命為渤海太守。寬宏大度,禮賢下士,天下豪傑從之如流水。袁紹亦英雄也!豈可小看!
袁紹兵不為少,討董時其兵力就為諸侯之冠,又並冀州兵,討黑山獲其眾,在冀州經營兩年多,雖已發八萬兵付於沮授,再聚集三五萬兵並非難事。曹操表示兩萬兵足矣,袁紹還是決定帶兵三萬。袁紹為帥,將選誰人,又有所爭執。
袁紹意欲選韓荀、蔣奇、高蕃、呂曠四將,曹操堅持認為不可。袁紹問其意欲選誰。曹操道:“朱文博威嚴剛銳,高子瞻能攻善守,夏侯元讓與末將亦當仁不讓,此四將可也。”曹操在公眾場所公然建議自為一將,倒顯得坦蕩無私,袁紹毫不懷疑,但對夏侯惇不太認可,瞎眼之人,還能為將否?
田豐看出袁紹心思,便建議道:“不如以朱文博、高子瞻、韓莒子及孟德四人為將,夏侯元讓可為孟德之副。”
袁紹不待曹操開口,便一錘定音:“便是如此。”遂悄悄集兵,以黑山有異動的名義向西運動。袁紹又先派出使者,聯絡鮮卑、烏桓,約定共破公孫瓚,信中許之可在代郡、上谷、漁陽等地牧馬。
田豐知道諸侯多有細作在鄴城,便與袁紹商量,袁紹假裝生病,聲稱頭暈目眩,難以行動,只能臥床。延請了名醫,看不出所以然,袁紹又堅稱有上述症狀,名醫不敢託大,開了些安神定心的藥物。名醫出來後,有人向其打聽袁紹病情,名醫模稜兩可:“似無大礙,當是勞累所致,然若不知休養,亦可致大患。”田豐又以袁紹名義申斥沮授,令其不得拖延怯懦,須猛攻鄚縣,擊敗田豫。為形成戰略欺騙,田豐未跟隨袁紹出兵,留在鄴城,經常性去州牧府向“袁紹”彙報工作,出來則以袁紹名義頒發一系列政令。
種種措施做下來,袁紹竟然真的對外成功營造出一副面對前線焦急而不耐煩的姿態。連呂布聽了都對袁紹表示不屑,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本初還欲千里指揮前線戰事,果不知兵也。”
此時劉備還在潁川。
軍情掾高權跟隨在劉備身邊,派在冀州的細作並沒能打聽出袁紹的動向,雖有所懷疑,但被田豐各種行動給予迷惑,且難以確認真假,最終沒有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