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尚在太原,向袁術請和的自然並非是他。
議和乃是張昭等人以劉備名義而行。張昭、華歆、沐並等作為坐鎮中樞的重臣,被劉備委以臨機決斷之權,只要三人一致同意,就可斷大事。
三人聽取劉曄建議,使出緩兵之計。
嚴格來說劉軍並未給予袁術什麼實質性好處,所謂借予二十餘城,那些城池本就為袁術佔據。
以陳登、于禁一萬兵,自保則可,逐一拔除恢復這些城池,難如登天。
趙雲騎兵雖然殺傷力驚人,但無法用來攻城,又不能久留。
議和是最佳選擇。
劉軍使者正是簡雍。
簡雍此前曾出使袁紹處,說袁紹取上黨。在簡雍到達之前,袁紹就已出兵。
袁紹本欲扣留簡雍,荀諶道:“簡憲和雖是劉備親信,然軍略幹翮非所長,又無統御,留之無損於劉備,反傷魏公聲名,不如釋之。”
袁紹遂放簡雍離去。
簡雍回到河東,報告與袁紹會見情況。劉備將他派回彭城,協助張昭、華歆處理中樞之事。
劉備廢州牧,中樞有三部十四司,協助大司馬管轄五州、二十八郡國、三百五十六城。
簡雍主要負責外交事宜,暫歸入軍政司下。
軍政司主事田豫,下設功、宣、通諸曹。簡雍為通司主事。
袁術知道簡雍是劉備的元從、重臣、親信,見他親自前來,大喜。聽了簡雍轉達的劉備對袁術的所謂推許和讚揚後,篤信無疑。
簡雍搖動三寸之舌,不僅說服袁術以雙方現有控制區域為界進行停火,還說服袁術放開邊境,與劉備進行貿易。
在劉備鼓勵和支援之下,四州鉅商大賈接連湧現,向四州之外輸出奢侈品,輸入糧食、生鐵、布匹、戰馬等戰略物資,越做越大。這些商人在劉備的引導下,逐漸都採用了商號的模式。
政府和軍隊在商號中一般佔股一到兩成。
分紅,政府由戶司收取,軍方由軍備司收取。
劉備原設立商曹負責管理商貿事宜,一統四州後,將商曹置入工司之下。原商曹左右掾陶商和糜芳受不得拘束,又見做鉅商有大利,又自由,皆辭官,劉備聽之。
陶商建立“陶朱號”,糜芳建立“東海號”,青州周氏建立“淄川號”,梁王劉彌建立“豐祥號”,等等。
揚州桑蠶業發達,絲綢是其特產,又種水稻,被稱為魚米之鄉。百姓雖然赤貧,並不妨礙大姓巨室的稻米“陳陳相因”,放至腐爛。
揚州也有銅、鐵等良礦。在袁術眼裡,小民就如韭菜,想割就割,反正割而復生,無窮盡也。抓去挖礦,產出銅鐵,與劉備交換珠寶、綢緞、白糖、精鹽等物,實在划算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