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司馬朗,見過諸位將軍。”
聲音清朗、年輕,與其相貌表現出來的年紀差異頗大。
李通長身延請司馬朗入席,問道:“司馬君似乎年齒不大?”
司馬朗謙虛答道:“勞將軍動問,小子現年二十三歲。”
李通心道原來才二十三歲,說你三十三歲,都有人相信,問道:“司馬君來此,有何事賜教?”
司馬朗忙拱手道:“不敢。”
向許褚、賈詡等團團施禮,方入正題:
“將軍遠來鄙縣,責以糧草,原屬應當。
無奈鄙縣殘破,生民凋零,實難湊齊將軍索取之數量。
請將軍垂憐,降至半數。鄙縣上下必感激將軍大德!”
公元190年,關東諸侯討董,司馬朗認為河內必遭戰亂,建議父老前往黎陽投靠趙進。
趙進,字威孫,與司馬氏結有姻親。其職為“監營謁者”,負責統領黎陽營。營兵與中央禁軍一樣都屬於拱衛京畿、直屬朝廷的軍隊。
其時黎陽營有步騎千人,戰鬥力極強。
父老不肯,只有同縣人趙諮帶著家屬跟隨司馬朗一起前往黎陽。
袁紹駐兵河內,軍紀廢弛,多有劫掠百姓者,溫縣殘破,士民死傷半數以上。
後袁紹入冀州,張楊據河內,形勢大體穩定下來,司馬朗才帶著家屬回到溫縣。
司馬朗向李通所講溫縣凋敝、民力匱乏,基本屬實。
當然,司馬朗也有私心,司馬氏在溫縣是個大家族,相當一部分攤派不得不得從司馬氏出。
縣令也想給司馬氏面子,但僅從平民處搜刮,遠遠滿足不了李通要求的軍需。
李通聽了司馬朗的話,把臉一板,道:
“溫縣民生困難,我豈不知?故此才命縣令予以減半。
君得寸進尺,還欲再半之,欲我軍餓斃乎?其心可誅!”
李通長相威猛,這一作色,殺氣勃發,令人心悸。
席間眾人皆按劍瞪視司馬朗。
司馬朗面對死亡威脅,仍舊維持鎮定,不卑不亢地道:
“將軍必是以尋常郡縣來料鄙縣。若不能再減半,鄙縣百姓傾盡口食,也難滿足將軍。況且將軍忍心鄙縣餓殍遍地乎?
小子聞左將軍仁德佈於三州,鄙縣亦慕其恩德久矣。將軍又忍心沮鄙縣士民之望乎?”
李通回嗔作喜,笑道:“為民請命,膽氣過人,司馬伯達,名不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