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進至南頓,邀汝南太守徐璆來見。
徐璆孤身來見,斥劉備道:“君不思守境,反來侵吞他州,欲何為也?董卓跋扈,身死在前,袁紹貪厭,名裂在後。君欲繼之乎?”徐璆年近六十,鬚髮花白,但腰背挺直,氣勢凜然。
諸將皆怒斥大膽,劉猛欲上前將其擒下,被劉備喝止。
劉備道:“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孟子有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州他郡,若有官府、豪強害民,吾坐視不理,而曰非吾青州之民,可乎?兗州曹操,屠戮徐方,殘害百姓,壓榨士民,吾不忍,方提兵討之,兗州百姓踴躍相助,遂破曹操;豫州無主,豪強四起,盜賊橫生,劉表入於境內,吾方巡之,撫百姓、平盜賊,救民之困。此與董卓、袁紹表雖似、裡卻異也。公能解之乎?”
徐璆冷哼道:“君巧言如簧,吾卻不與君爭辯。平輿陳兵數萬,堅壁以待,君若殺吾,汝南必與君誓死周旋,君若不殺吾,汝南亦不從君。吾來此,未抱生之念,乃有死之志。君若退兵則罷,不然,當心悔之無及!”
劉曄冷笑道:“徐公大言炎炎,號稱不懼死,豈不知死則易,生則難。”
徐璆見劉曄年紀輕輕,輕蔑問道:“小子何人?”
劉曄也不生氣,道:“吾淮南劉曄是也。當今天下鼎沸,朝廷播蕩,徐公不思報效,反而斤斤於區區一郡,覥顏道臣身為國,可發一笑。”
徐璆大怒,喝道:“吾守境安民,即為報效朝廷,有何可笑?”
劉曄道:“宗室興,則漢室興,劉君郎、劉景升皆無掃平天下之志,今劉鎮東出青州、破兗州、巡豫州,志欲蕩平諸侯,重振漢室,而公悍然拒之,正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難道不可笑?公守一小小汝南,兵不過萬,而云擋吾數萬精兵,徒傷士卒,又使百姓遭受兵災,有何益處?若公懼劉鎮東為禍如董卓,何不以身匡扶、以義動之?”
徐璆無言。
劉備道:“備欲成周召之功,而乏賢士相助,徐公若願屈就,備將表公為豫州牧,攜手共定離亂、建太平。”
徐璆動搖了。以汝南拒劉備,本就是勉強為之,劉備兵精,又有李通相助,實難相抗。且劉曄所言亦有道理,劉備如今倒沒有顯出跋扈之志,若其成事,敢欺凌天子,自需有人制衡。若牧豫州,亦不為失郡。
劉備遂親自攙扶徐璆入席。徐璆沒有拒絕。
徐璆之父徐淑為度遼將軍,有名於邊。徐璆少博學,闢公府,舉高第,曾任荊州刺史,與中郎將朱儁破黃巾於宛,但因得罪宦官而被免官。後再徵,遷汝南太守。這是一個出身、才能、聲名、品德皆超出同儕的老牌名士、官僚,劉備現在缺的就是這樣的人。不然也不會被石韜認為盡用酷吏了。無所謂酷吏,就是些不知名之人。一些豪傑、有識之士開始投奔劉備,但一些來頭大的大名士還在矜持,不肯俯就。這些人掌握著輿論,不能高估其力量,但也不可小覷其影響。
入席後,劉備與徐璆深談。徐璆方知劉備曾師從盧植,感覺多了一些親切,道:“盧尚書海內人望,惜哉早歿!”盧植去年死於冀州,壽不到六十。徐璆跟盧植都是破黃巾後,因得罪宦官被免職,遭遇一致,兩人又都是大儒,相互敬仰、相互推崇。徐璆對劉備觀感好了不少。
劉備因詳述自己志向,又談及苦惱,因出身邊地,名聲不顯,而不被士林接受,得人甚難,多有數次拜訪而不就的。轄下十餘郡,數百萬百姓,而缺人才相助,夙興夜寐,壓力極大。
徐璆慨然道:“吾郡中富有才士,應季瑜、應德璉父子,皆有文采,應德璉年才十七,才思已超乃父;陳元耀,博覽眾書,氣幹剛毅,雅有威容;孟公威,學業精熟,才幹過人。應氏父子及陳元耀,吾可使人召之,聞孟公威遷往南陽,君可派人致意。此四人皆堪大用。”應珣應季瑜還則罷了,應瑒應德璉名列建安七子,陳化陳元耀官至吳國尚書令,孟建孟公威官至魏國涼州刺史、徵東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