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進兵到內黃,得知公孫瓚舉兵南下、田豫渡河北上的訊息,頓時臉色大變,立即駐兵不動,召集麾下文武商議行止。
軍帳內,冀州文武陷入了激烈爭論。
田豐力主先南下擊破劉備,救援曹操,道:“呂布、郭貢皆匹夫之勇,無甚遠略,劉玄德有雄才,所圖甚遠,若破孟德,據有兗州,將不可複製。豐仍持前策,必須趁劉玄德孤師遠征,破之於鄄城之下。否則悔之無及。”
郭圖之前同意發兵救曹操,現在卻主張先破公孫。他大聲道:“不然。時移世易,豈能一概而論?現今公孫瓚攜數萬精騎、燕代雄兵南下,田豫、張飛等北上附之,我軍若渡河,鄴城空虛,必為敵破,將士家眷皆成俘虜,得此訊息,軍心必亂,甚至崩散!即使不散,也必士氣低落,安能戰勝劉備、呂布虎狼之軍?進則不勝,退則無路,我等死無葬身之地矣!”
許攸也附和郭圖,道:“可先請曹孟德突圍北上,劉備、呂布乃虎狼之輩,貪得無厭,唯利是圖,均覬覦兗州,一旦得兗州,必起爭執,屆時我軍挾破公孫瓚之威南下,可一鼓而擒二兇!豈不為上策?”
袁紹捻鬚沉吟,孰先孰後,事關成敗,不得不謹慎再謹慎。
沮授支援先破劉備,道:“兗州乃天下之中,安能輕言放棄?若棄兗州,吾觀呂布有勇無謀,必為劉備所擒。屆時劉備席捲四州,整兵繕甲,我軍何弊之乘?當速破劉備為上。”
荀諶也附議道:“劉備有雄才,麾下英才濟濟,若得兗州,則如龍入海,如魚得水,公孫瓚遠遜於劉備,宜北守南攻。”
郭圖、許攸不甘示弱,與沮授、田豐等爭論不休。
討論了一個上午,袁紹難以決斷。下午,審配、袁譚自平原送來書信,說田豫舍平原北上,直取河間,當是要與公孫瓚匯合。據斥候報告,田豫大軍浩浩蕩蕩,旌旗蔽日,兵力至少六萬以上。
袁紹大為震驚,問沮授:“劉備已發精兵與孟德相持於鄄城,田豫如何能徵集如許大軍?”
沮授道:“聞劉備曾實行精兵政策,將半數士兵轉為屯田兵,隨劉備入兗兵力不足兩萬,青州本有兩萬兵不足為怪,且田豫又徵集精壯,涸澤而漁,故能集兵六萬。此兵成軍不久,戰力必然低下,不足為患。若剪除劉備,田豫之軍必然四散。則我軍可一戰而定兗、青。”
郭圖道:“沮公之言大謬!前後矛盾,讓人難解。公極言劉備之能,若劉備果如公所說,那麼我等即便悉軍南下,也未必能輕易擊敗劉備;而我軍鄴城空虛,公孫瓚和田豫集兵十萬,又有黑山賊相助,鄴城必然難守。那時我軍後方已失,軍心必亂,劉備若乘勢猛攻,我軍如何抵擋?況且還有呂布在。呂布曾助我軍破張燕,其之勇猛人所共知。既如此,還不如先平公孫,再揮兵南下。”
袁紹被他們吵得腦袋疼,揮手讓他們都出去,自己靠在几案邊苦思。這一日大軍變沒有行進,駐紮在了內黃。
次日,袁紹正要再次集合謀士們商議,突接到鄴城來信。這是一封私信,是劉夫人親手所寫。袁紹心中一突,忙拆開觀看。看完不由啊呀一聲,站起身來,在帳內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
過了一會,袁紹才命人把沮授、田豐、逄紀等人請回來,揚了揚手中的書通道:“吾兒顯雍有疾,一整天水米未進。顯雍一向健壯,今突然得病,豈非上天示警乎?吾意已決,今日大軍回返,吾坐鎮於鄴城,爾等分兵迎戰公孫瓚、田豫。待破公孫瓚後,再南下擒殺劉備、呂布。”顯雍即袁紹幼子袁買,生於公元190年,正是袁紹討董前夕,年方四歲,聰明伶俐,天資過人,深得袁紹喜愛。
沮授愕然,田豐瞪目。
兩人還待勸說,袁紹揮手道:“吾意已決,勿要多言。退下吧。”命人將眾將喚來。
不一時麴義蔣奇、顏良文丑、高覽張郃等入得帳來,袁紹命令拔軍回鄴。眾將驚愕。
麴義問道:“袁公,為何遽然改易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