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活到現在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了電荷之間和磁體之間都有作用力。
但是最初,人們並未把這兩種作用聯絡起來。
直到人們發現有些被閃電劈中的石頭會具有磁性,於是猜測出電與磁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係。
再往後的故事就很簡單了。
奧斯特發現電可以產生磁,法拉第發現了磁可以產生電。
人們終於認識到電與磁的關係密不可分,開始利用磁鐵製造發電機,也利用電流製造電磁鐵。
不過此前提及過。
法拉第雖然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並且用磁鐵屑表示出了磁感線。
但最終歸納出電磁感應定律的,則是今天同樣出現在教室裡的紐曼和韋伯。
只是他們為了紀念法拉第的貢獻,所以才將這個公式命名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紐曼和韋伯的推導過程涉及到了的紐曼向量勢An和韋伯向量式Aw,比較複雜,這裡就不詳細深入解釋了。
總而言之。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終式如下:
1.E=nΔΦ/t
 1磁通量的變化是由面積變化引起時,ΔΦ=BΔS,則E=nBΔS/t;
 2磁通量的變化是由磁場變化引起時,ΔΦ=ΔBS,則E=nΔBS/t;
 3磁通量的變化是由於面積和磁場變化共同引起的,則根據定義求,ΔΦ=|Φ末-Φ初|,
2.導體棒切割磁感線時:E=BLv
3.導體棒繞一端轉動切割磁感線時:E=BL2ω
4.導線框繞與B垂直的軸轉動時:E=NBSω。
看到這些公式,是不是回憶起了被高中物理支配的恐懼?
咳咳
而徐雲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寫下了另一個令法拉第頭皮發麻的公式:
▽×(▽×E)=▽(▽·E)(▽·▽)E=▽(▽·E)▽E
▽T=T/X+T/y+T/z。
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