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自然就被化簡了。
而在1850年這個時代。
第二種可能性直接排除,第一種難度略微低一些,但作為壓軸戲碼未免有些降檔。
所以‘無奈’之下......
徐雲只能選擇第三種方案。
也就是手搓一臺加速器。
上輩子的徐雲沒有考上科大的少年班,只是以一個正常分數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科大學生。
所讀專業則是近代物理系的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從這個專業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和微觀世界經常打交道的學科。
像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ATLAS與ALICE實驗、海對面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上的STAR實驗、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DAMPE...也就是悟空號的實驗這些——
徐雲通通都沒參加過。
咳咳.......
不過徐雲倒是參與過Belle實驗、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的取數,燕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II的實驗等等.....
現在霓虹那臺叫做SuperKEKB的非對稱正負電子對撞機前身KEKB,徐雲還曾經親自上手過。
普普通通吧.jpg。
可惜那時候超級陶粲裝置和CEPC的概念都沒提出來,不然他估摸著還能混點兒buff。
上輩子徐雲和大大小小的加速器或者類加速器打了七八年的交道,自然也瞭解怎麼樣可以組裝出一臺究極廉價乞丐版的粒子加速器。
不過考慮到咱們這是一本邏輯流,這裡先補充幾個資訊:
人類歷史上歷史上第一臺迴旋加速器出現於1930年,能量為1MeV。
並且製造它的工藝實際上大約是1900年的水準。
而早先提及過。
眼下這個副本的由於小牛的緣故,工業...尤其是在光學儀器上的製造水準,同樣接近了1900年。
比如匯率換算就是按1900年來計算的。
也就是說在儀器方面兩個時代相差其實不算很遠,關鍵還是在於知識理論體系的差異。
而這恰恰是徐雲這個穿越者的優勢項。
其次。
與徐雲當初在1100副本中搞出來的發動機一樣。
這臺乞丐版加速器的核心邏輯原理依舊是隻要應付少數次實驗,也就是今晚鼓搗完差不多就能報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