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過程就是利用外部的壓力閥門,將管內的水銀給抽取出來。
水銀一旦全部被抽離,加上外部繼電器中銜鐵的磁路閉合,便可以做到十萬分之一的真空度。(有讀者留言問有沒有相關書籍,這裡推薦兩本,楊津基老師的《氣體放電》,還有嚴璋先生的《高電壓絕緣技術》)
隨後法拉第朝基爾霍夫做了個手勢,基爾霍夫見狀便快步來到桌子的另一側。
然後......
握住一根半米多長的把手,跟搖擼似的哼哧哼哧的操弄了起來。
沒錯。
這種苦力式的操作,便是1850年抽取真空最有效的方法。
沒辦法。
時代所限。
後世抽取真空的方式有多,例如機械泵啊,分子泵啊,離子泵啊等等。
像比較好的離子泵,可以達到10^12mbar左右的真空度。
但1850年的裝置卻做不到後世那般全機械化,在1870年之前,抽取真空的方式只有兩種:
往復真空泵或者油封式旋轉真空泵。
前者的原理是利用泵腔內活塞做往復運動,透過人力引動泵腔將氣體吸入、壓縮並排出。
因此又稱為活塞式真空泵。
油封式旋轉真空泵則是利用油類密封各運動部件之間的間隙,減少有害空間的一種旋轉變容真空泵。
相對而言,後者的效率要高一些。
不過油封式旋轉真空泵需要用到氣鎮裝置,準備和操作環節都比較繁複,因此法拉第這次還是選擇了往復真空泵。
“嘿咻,嘿咻!”
看著跟鉗工扭螺絲一般轉動把手的基爾霍夫,徐雲忽然想到了老蘇副本中的驢兄......
話說回來。
等到自己迴歸現實,那頭從五洲山買回來的母驢也差不多該送到學校了。
到時候能壓榨....咳咳,使用的勞力,就又多了一頭。
真好啊.....
就這樣。
大概過了五分鐘左右。
基爾霍夫停下手中的動作,一邊喘氣一邊抹了把額頭上的汗水,對法拉第道:
“教授,水銀都抽出來了,穩壓計始終顯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