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杯,沒有罩字。
接著他先將A杯解到了電解裝置上——電解裝置和後世電解飽和食鹽水的裝置相差不是很大,其中陽極有個導管,通向了另一個水容器。
此時那頭驢驢已經先為發條蓄滿了力,徐雲一啟動開關,轉子便迅速開始旋轉了起來。
他這次準備的溶液體積大概有一升,根據能斯特方程,可以計算出成功電解的電壓理論值是13V。
因此他設計的發電機有效匝數是17匝。
當然了。
徐雲預設的轉子槽數為2,轉速一分鐘300圈,計算出來的準確值是15.7,照理來說應該是16圈。
不過考慮到古代銅線和傳導效果,他還是選擇多繞了一匝,保險一點嘛。
畢竟電解的電壓不超過30伏基本上沒啥事。
一切準備完畢後,A杯開始了電解。
雖然此時的溶液中依舊還有不少的雜質,比如氯化鎂硫酸鈉之類的存在,溶液看似不太純。
但徐雲的這次操作主要在於氣體的收集,溶液中氯化鈉佔了大頭,因此壓根不會受到其他陽離子的影響。
這裡順帶一提。
這個概念看上去好像很好懂,但具體卻涉及到了超電勢和吉布斯自由能的概念。
就像中學裡大家都知道的一個知識:
電解稀硫酸就相當於電解水。
但在專業...或者說大學領域,這個說法其實是錯誤的。
因為在高中範疇,水中的氫氧根放電順序排在含氧酸根的前面,所以含氧酸根放不了電。
但實際上因為超電勢的存在,期間會有一個生成H2S2O8的副反應發生,超過了標準電極電勢2.01V,形成了超電勢情況。
因此電解稀硫酸其實和電解水還是不太一樣的。
實現再回歸原處。
隨著電能的傳入,A杯中的氯化鈉很快發生了電解。
陰極生成氫氣。
陽極生成氯氣。
這些生成的氣體逸出,被玻璃導管收集到了一個放置於暗處、看不見光的容器裡。
氯氣在下,氫氣在上。
點燃燃燒,瓶口有白霧生成。(不建議大家去試哈,容易爆炸)
這些白霧又被玻璃管引到了另一個裝有水的容器裡,與水相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