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胡惟庸的辭官,大家還真的以為是他的身體不舒服。
結果,等到胡惟庸去了太原,成了一個地方的司監的時候,朝臣們明白了。
這肯定是胡惟庸和朱元璋兩人之間上演的君臣戲碼。
可惜這些人也想不明白,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做,也想不明白,胡惟庸是真的倒臺,還是先被流放,以後還有大用。
至於讓胡惟庸去太原輔佐四皇子朱棣,這又是想要做什麼?
畢竟以朱元璋現在釋放出來的訊號,那大明的儲君絕對是太子朱標無異。
可是朱元璋卻又突然讓四皇子朱棣鎮守邊關,慢慢地掌握並兵權,又是想要做什麼?
這些就像是迷霧一樣。
直到都察院的人,開始彈劾當年給胡惟庸行賄的官員,才稍微開啟了一點兒局面。
有人便利用這件事情,開始想要攻擊胡惟庸。
還想要把劍插在四皇子朱棣的身上。
而朱元璋深謀遠慮,他有著更多更大的計劃,自然不會任由這些朝臣如此。
便直接掐斷了這些人攻擊胡惟庸,只是把那些貪墨的官員罷免了。
情節嚴重的,則是直接抄了家。
而且,一直沒有繼續任命新的丞相,中書省的一些職責,也被朱元璋給劃分出來。
提升了整個六部的職責,六部尚書這邊,又有了一個尚書令,和中書省的右丞相抗衡。
再加上一個軍機處,以及一個都察院和大理寺。
朱元璋基本上把兵權、司法權、監督權、稽查權、六部的各個部門的權力都劃分出來。
以此來壯大整個大明的官僚體系,大家都是有著各自負責的地方。
哪一個環節出現了一些問題,就會問責。
比如洪武十年的時候。
孤兒院出現了一次火災,當地的官員就被罷免了。
還有糧食的收購出現了不合理的情況,而都察院卻沒有及時監察出來,還是戶部的官員發現,最後調查出來。
這都察院的一些官員也就失職了。
如此一來,大明的這個時候,官員的升降很是平凡,就算是開國大臣。
朱元璋也都罷免了一兩位了。
第一位就是當年跟隨他一起討伐陳友諒的楊璟,此人戰功赫赫。
也算是一個名門之後,早年就跟隨郭子興起義,後來有歸順朱元璋,隨著朱元璋一起御駕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