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不知道呢?
她前世就是嫁到這個溫家的啊!
“原是咱們老太爺與溫家老太爺是同窗,兩人關係非常好,還一度要把咱們家姑太太嫁去溫家,婚事都在議了,結果出了岔子,這婚事便沒有作數,但是兩家還是有往來的,只是後來溫家老太爺和咱們家老太爺都過世了,才不大走動。”
說著又指了指賬冊上,“如今也就是一年三節還有點兒來往罷了。”
喬玉言輕輕點頭,臉上不動聲色,按照往年的份例安排了要送去溫家的禮。
這是喬玉言主持中饋以來,遇到的第一個節,當了家才知道這裡頭的事兒多得很。
各家各府的走動要遵循往年的例不說,還要看這段時間各家有沒有什麼事情發生。
總不能人家家裡剛過了白事兒,你送一堆花團錦簇的東西過去吧!
還有些生了小孩的,娶了新婦的,與往年又要有些不同。
還有府裡上上下下的端午分例,丫鬟小廝各要添一身新衣,按照等級不同,料子也有所不同,更上一層的,比如各房的一等二等丫鬟,另有賞賜。
分發各處的粽子也要廚房下采買準備起來。
各個主子房裡,也要艾草菖蒲五蝠絡子。
若是有親近的人家過來走動,整治席面又是少不了的,這便要和別家通氣兒,不好撞了時間。
有些田莊鋪面是約定了一年三節送東西和賬冊過來,也要安排人對接。
如此繁雜忙碌著,便也沒時間多想其他,等徐家那邊打發的人過來,離端午就沒兩天了。
徐家也是來送節禮的,按道理應該是喬家先給徐家送,但是一直以來,徐家都比較主動,總是早早地就打發了人過來,這邊的禮再順道帶回去。
這次徐家外祖母跟前的李嬤嬤親自來了,還帶了兩個約莫十七八歲的女子。
大戶人家的姑太太有了身孕,孃家看重的也多會安排兩個妥當的婆子前來照料,一來顯得對女兒的重視,另一個也是叫做母親的心裡放心。
只是徐氏送來的這兩個未免也太年輕了,喬玉言便偏過頭去打量。
一個容長臉兒,眉目溫和,說話的時候,嘴角總噙著一絲淡淡的笑意,叫人心生好感。
另一個卻截然相反,神色嚴肅,不苟言笑,但眉眼間卻有一股在尋常丫鬟身上看不到的傲氣。
李媽媽便笑吟吟地給喬玉言介紹,先指著那容長臉兒的,“這個是紫鳶,是給姑娘的,她自小學著管賬理事,也能幫襯姑娘一把,這位是蟬衣姑娘。”
說著對喬玉言使了個眼色,後面的便不用再介紹了,喬玉言連忙笑著帶她們一道去芙蓉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