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用最快的戰馬送信,沒有兩天一夜也不可能到達,若說黃賁抄襲楊帆也說不過去。
一時間,大家都有些摸不著頭腦。
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當李泰把時間差這樣的疑問提了出來。
陳學禮無奈地感嘆道:“殿下,這也正是老夫想不通的地方,難道不同的兩人能夠做出一樣的詩詞。”
“恰好此次進京,除了想增長增長見識,也是想一探究竟,這事實在太奇怪了!”
知道在陳學禮這裡得不到答桉,李泰轉頭對著黃賁問道:“你作的詞比楊帆足足晚了七個時辰左右,為何你會說楊帆抄襲你的詞?”
“本王問你,如果這首詞你早已經作出來,為何在之前從未流傳出來?”
《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李泰曾反覆拜讀。
字裡行間所蘊含的寓意與情感,也曾使他動容不已。
如此一篇足以流傳千古的名篇,一旦問世,必然爭相傳頌。
如同楊帆做出此篇之後的情形,短短時間內,便傳遍關中,家喻戶曉。
甚至孔穎達給出了極高的讚譽。
可黃賁卻說此詞是他所作,為何在他作出之後,卻不曾傳播開來?
更何況,這傢伙比楊帆作出來的時間還要晚,有什麼資格說楊帆抄襲。
黃賁顯然是早有準備,馬上變得無比委屈,一臉苦悶的說道:“殿下,這首詞是我在一次酒醉之後偶然作出,之後便束之高閣,從未示於人前。”
“秋夕詩會,草民又喝多了,所以拿出來比較晚,這個……他們兩人可以做證,因為這首詞是謝兄和王兄幫我取來的。”
與此同時,坐在黃賁一旁的兩名年輕人也趕緊站起身來說道:“黃兄說的不錯,當時黃兄喝的爛醉,但為了參加詩詞比賽,才讓我們去他的府上幫忙取來的,這足以說明,這首詞黃兄早已寫出來!”
見江南一行人處處維護黃賁,李承乾再也忍不住了!
這事看似是楊帆與黃賁的糾葛,其實也代表著南北之爭。
詩詞一道,關中一帶偏向於詩,而江南一帶偏好於詞。
如今楊帆好不容易做出一首好詞,卻被冤枉為抄襲,關中的人怎麼能忍?
在事情未有定論之前,關中這些人當然也不想弱了氣勢。
在聽了分析以後,李承乾插話問出了關鍵的問題:“黃公子你遠在江南,楊帆身處關中,你們兩人又從未接觸過,你說楊帆是抄襲你的詞,那他從何處得來你束之於高閣的詩?”
能當這麼多年的太子,李承乾一言便問出了關鍵所在。
風馬不相及的兩個人,楊帆怎麼知道你有這麼一首好詞。
楊帆是人不是神,他又沒有千里眼?
聽到這話,黃賁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做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