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楊帆坑了世家一把,讓這些人氣得牙癢癢,所有矛頭都對準了他。
可惜世家雷神大雨點小!
因為楊帆一招禍水東引,讓這些世家沒有了攻訐的把柄,只能暫時偃旗息鼓。
在外人看來,楊帆所掙到的錢財一文不留,全部捐給了朝廷用於修建學堂以及各種民生工程。
反倒一下子成為了為國為民的典範,朝廷官員的榜樣。
雖然讓這些世家氣憤不已,但這些世家也不敢再明目張膽的對付楊帆。
瞬間,一場針對楊帆的陰謀不攻自破。
當然,雖然楊帆已經置身於世外,隨著距科舉考試越來越近,楊帆卻更加忙碌起來。
對於此次科舉之事,李二陛下極為重視,雖然考試流程大體框架都承襲原來的舊制。
可畢竟此次科舉考試也做出了諸多的變化。
這就必須要禮部制定出一套嚴謹合理的考試製度和流程以供日後參照和借鑑。
此時距春闈考試只有兩個多月,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
當然,這根本難不倒作為穿越者的楊帆。
只用兩天時間,楊帆便抄襲來了一整套科舉考試的流程制度。
雖然不一定能夠盡善盡美,但楊帆認為還是比較先進和適合的。
畢竟,任何制度都是逐漸完善並發展起來的,這不僅取決於制度本身的優劣,更取決於制度與社會背景的契合度。
總的來說,楊帆對此次改革的期望很高,因為這是創造歷史的一次改革。
可楊帆也知道此次考試過程一定會困難重重。
不說一些世家的刻意阻攔,就是前隋以及唐初科舉的根基以及影響仍在,人們受舊制度的影響極大。
對於經由楊帆改革的科舉制度並一定能夠完全接受,甚至會明確反對。
最主要的一點,這是一個世家門閥統治的時代,必須要打破世家門閥的壟斷才能擇優而仕。
縱觀古今,教育的普及並不是印幾本便宜的的書籍,著幾本《楊氏啟蒙學》那樣通俗的啟蒙讀物就能實現的。
畢竟,大唐的百姓的讀書人實在太少了!
幾乎每一個識字的人拽出來都是世家門閥的子弟亦或者與世家門閥有不清不楚的關係,真正的寒門學子可謂是鳳毛麟角。
只有等教育發展起來,把世家門閥壟斷教育的情形打破,才能讓改革的科舉制度真正發揮效用。
《日月風華》
原歷史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是到了宋朝才逐漸達到巔峰。
那是因為五代十國之時,天下民不聊生,那些屹立千年的世家在一場場的爭鬥中轟然倒塌,這才導致世家的力量得到了極巨的削弱。